
訃 告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石灣陶藝現代流派創始人梅文鼎因病醫治無效,于二零二零年十月十九日下午五時二十五分逝世,享年八十三歲。
梅文鼎大師遺體告別儀式定于二零二零年十月二十四日上午九時三十分在佛山市殯儀館舉行,特此公告。

梅文鼎簡歷
梅文鼎,廣東臺山人,生于1940年。1962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同年到新美陶公司從事陶瓷藝術工作,是石灣陶藝現代流派的創始人。他擅長動物創作及器形設計,并極力推動石灣現代陶藝的探索,其作品風格以簡勝繁,造型古樸、高雅、簡潔、清新,使石灣陶藝更添異彩,曾多次被國家博物館收藏,作為石灣陶藝理論研究的帶頭人,他關于石灣陶藝的理論文章多次獲獎,2004年獲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及中國美術家協會陶瓷專業委員會頒發的中國現代陶藝推廣貢獻獎,2005年成為世界科教文藝組織專家成員,2010年被認定為廣東省石灣陶塑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并獲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頒發的“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2017年獲得佛山市禪城大工匠稱號。

《三個和尚》 梅文鼎 1987年
藝術成就
1978 年 《三耳提樑壺》入選全國工藝美術展覽。
1979 年 《刻陶文具》入選全國陶瓷藝術展覽,為輕工部所收藏,后選送日本國。這套文具更被楊尚昆、葉劍英等國家領導人所選用。
1981 年 陶藝作品《爭雄》等在香港星光行展覽廳內舉辦的《石灣古今陶藝展》上展出,參展作品全部售罄。
1986 年 編著(合編)由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畫冊《石灣現代陶器》,該畫冊在1988年廣東省第一屆粵版圖書裝幀設計評獎大會上獲“整體設計獎”。
1987 年 陶藝作品《心潮》被輕工部選為工藝美術珍品,并由輕工部工藝美術珍品館收藏。
陶藝作品《屈原》等十件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的《中國藝術節》上展出。
1988 年 應摩洛哥本·伊薩文化大臣邀請代表我國藝術家參加在艾綏拉市舉行的《國際文化節》,會上發表《傳統與創新》的演說。
1989 年 陶藝作品《神風》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優秀新產品二等獎。
1990 年 陶藝作品《鬼的面孔》等三件被文化部選贈立陶宛鬼城博物館。
陶藝作品《相撲》入選全國體育美術作品展覽,并為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收藏。
散文作品《人蟻之爭》在全國輕工企業報第三屆好作品評選中獲中國輕工新聞工作者協會頒發的散文類二等獎。
1991 年 散文作品《石灣的秋天》在全國輕工企業報第二屆好作品評選中獲中國輕工新聞工作者協會頒發的散文類一等獎。
1992 年 應邀參加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在日本舉行的《大中國展》,參展陶藝作品《六祖真言》等全部售罄。
編撰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廣東美術家叢書中的《梅文鼎》。
論文《陶藝與石灣陶藝》在全國首屆陶瓷學術論文征選評獎中獲入選獎。
1993 年 主編在香港出版的畫冊《陶源人物陶塑精華》。
1994 年 陶藝作品《人生難得幾回醉,我卻一日醉幾回》入選第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名家作品展。
1996 年 編著(合編)由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石灣陶瓷藝術史》(ISBN7-306-01173-1)。該書在1998年獲廣東省高等教育廳頒發的成果二等獎。
1997 年 主編由石灣美術陶瓷廠出版的畫冊《劉澤棉從藝五十年》。
1998 年 應邀赴臺中參加《海峽兩岸首屆陶瓷藝術節》,陶藝作品《劉、關、張》等被私人收藏。
1999 年 陶藝作品《桃園結義》被征集為中國工藝美術珍品,并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
編著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文集《文鼎與陶藝》。
作品《年年有魚》入編大型文獻畫冊《中國當代美術:1979—1999》。
2000年 應邀參加在臺北師大藝術學院畫廊舉行的《石灣陶大師訪臺展》,《四大天王》等作品全部售罄。
陶藝作品《年年有魚》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
散文作品《傳統與現代新的交匯》在2000年度全國輕工企業報好新聞評選中獲中國輕工新聞工作者協會頒發的散文類一等獎。
應邀前往美國加利福利亞州,士德頓市太平洋大學及三角洲學院作題為《石灣傳統陶藝及其發展》的演講,并在霍頓美術館內舉辦陶藝作品展覽。
2004年 協助承辦中國(石灣)陶藝文化節,主持陶藝評估奪標論壇,《活佛本在塵世中》獲傳統陶藝創新大賽最佳創意獎。
2006年 《喜得大鯉》獲全國傳統陶藝創新大賽金獎。
2008年 《常勝將軍》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并獲《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大展(北京·2008)》銀獎。
《風調雨順》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學會2008年第三屆國際陶藝大會學術交流優秀作品獎。
2009年 《好酒留給自己飲》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深圳)優秀作品金獎。
梅文鼎大師代表作:

《黑貓白貓》

《龍》

《天高任鳥飛》

《藍色的風》

《子年集寶》

《動動腦筋怎會沒水吃》

《樂升平》
他將畢生歲月奉獻給一門手藝、一項事業、一種信仰,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這就必須全心全意投入您的工作中,窮盡一生熱愛它,磨煉它,這就是梅文鼎大師一生堅持奮斗的縮影,也是讓人敬佩的來源,這也是工匠精神最純粹的體現。
愿大師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