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垕的東部,有一座山形如鳳翅,得名鳳翅山,為鳳凰來儀之地。山下有一個古樸的村落,西大新村。風光秀麗、民風淳樸,數百年來,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以制瓷為生,七十二道工序,能工巧匠不勝枚舉,鐘靈毓秀、人文薈萃。人才輩出,多位國家級的鈞瓷藝術集大成者,使得這個村落熠熠生輝。沿著蜿蜒的山路,半山腰處有一座靜謐的小院,高聳的煙囪,紅色的磚墻,銹跡斑駁的大門,訴說著歲月的故事。大門緩緩打開,劉靜、婁高強夫婦的熱情充滿了工作室的小院。

初見婁高強老師,感覺他是一個特別安靜的人,敦厚善良,言辭不多且慢聲細語。相識一段時間,聊起鈞瓷藝術的創作和時代的熱點,才深深的感受到,婁高強老師身上濃厚的中國文人的特質,雖然身處山野,看似“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實對藝術、對社會時時刻刻在思考,“進亦憂,退亦憂”,話語不多,思想之深刻,直擊人心。聊起藝術作品的靈感來源和創作思路,深深的被吸引,宏大的文化內含,對時代中“人”的思想和生活進行了深刻的剖析,以自己獨特的、藝術的角度,對傳統和當代生活中的人文進行了藝術的表達。他好像是眾生跋涉的朝圣者,永遠思慕著一塊圣地,追求“人”與“藝”、“生活”與“哲學”的統一。這是一種境界,他的作品也是“苦”與“樂”的表達,苦的是思想,樂的是藝術的呈現。這一切的創作,皆是因為傳統文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特質,如此,他的藝術才有了想要的“意義”。

婁高強的作品側重于獨特的哲學意義的表達。他在充分發揮自己嫻熟的雕塑技藝的同時,作品整體意境的呈現與傳統的鈞瓷藝術更加完美的結合。欣賞婁高強老師的作品,能體察到他潛心創作時的情感表達以及面對藝術的真誠態度,能感受到對傳統的尊重、對技藝的敬畏,更顯示了他的藝術創作貼近當代生活的文化自覺。從傳統中來,又有恰到好處的創新,風格獨特、文化底蘊深厚,飽含著他對生活的感悟和對鈞瓷藝術新的價值追求。看久了,不知不覺就進入到了非心非念,物我兩忘,自然合道的奇妙境界。

婁高強1975年出生于周口扶溝的農村,家風淳樸。從小家境貧寒,使他更珍惜每一刻學習的機會。在校努力學習,回家幫父母干農活,生活的苦磨煉了他敦厚的性格。初中時跟隨姑姑來到平頂山上學,在這里第一次接觸到美術課,他如獲新生,14歲那年他創作的中國畫在日本少兒畫展榮獲金獎。1994年婁高強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河南省工藝美術學校,多年的夢想終于實現,欣喜的同時,面臨著現實的打擊,家境貧寒無力負擔學費,父母本意讓他輟學打工,在姑姑的極力勸說之下,向親朋好友借錢湊足了學費。這來之不易的機會,他倍加珍惜。在省工藝美術學校,婁高強系統的接受了學院派的美術教育。在專業選擇上,他選擇了造型專業,他無比的自由、滿懷熱情。每天的專業課學習之外,他跟隨王志強老師學習大型雕塑創作。在王老師的諄諄教導之下,婁高強日夜學習、苦練,雕塑功力日漸深厚。
緣分真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1994年對于婁高強、劉靜來說有著非一般的意義,原本生活在不同軌道的兩人進入了同一所學校,在四年的學校時光里,他們從相識到相知,在婁高強看來,劉靜如同詩歌一般美好,文靜、善良、開朗、靈秀。彼此性格志趣相投,一起走過了成長的“點點滴滴”,共同留有生活溫存的記憶,既為夫妻,也是彼此的藝術知音,在生活的喜怒哀樂里,漸漸生長出了無法取代的默契。

1998年畢業后,婁高強、劉靜進入黃河大觀陶藝部工作,進行陶藝創作。1999年由黃河大觀的董事長吳合興先生的介紹與帶領下,開始跟隨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晉佩章老師學習鈞瓷的制作與燒成,這對于他們都是命運的轉折。晉老師擇賢傳道,不分親疏與地域,悉心授徒,毫不保留。婁高強是非常幸運的,晉佩章老師的教導為他的鈞瓷藝術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些年,婁高強每天都流連于晉老師展廳,端看那些渾厚、質樸、率真的線條輪廓,欣賞那一件件窯變生動傳神的佳作。有了師傅晉佩章大師的悉心點撥,天資聰慧的婁高強技藝日益精湛。在跟隨晉佩章老師學習期間,吃住都在晉老師家里,晉老師的人品與藝德耳濡目染,在藝術不斷進步的同時,在個人修養和品格方面也不斷提升,這對婁高強日后的創作和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
2005年也許是緣分的注定,輾轉了幾年之后,婁高強、劉靜夫婦又回到了神垕專職從事鈞瓷的創作與開發設計。神垕是一片承載著歷史與文明的古老土地,千年的制瓷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傳奇大師,讓鈞瓷藝術更加的燦爛,讓神垕的文化底蘊更加的厚重。
2017年孩子上了大學,執著于對鈞瓷的熱愛,他們開始在神垕自建窯口,專心創作藝術作品。婁高強的雕塑作品大膽嘗試直接用泥片成型的制作新工藝,擺脫了傳統模具注漿成型工藝,直接在器皿上用泥片雕塑出來的作品,紋理自然,釉色豐富,形態各異,精彩傳神。他的作品大膽突破,大膽創新,經過近4年的探索和研究,開辟出了一條以傳統磚雕與鈞瓷藝術結合為主要方向的現代鈞瓷藝術新道路,成為神垕陶藝的新派代表。其作品影響著神垕部分年輕人的藝術創作,成為新一代鈞藝人的參考、借鑒,為傳統鈞瓷藝術的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1年6月,婁高強與妻子劉靜一起拜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劉建軍為師,劉老師在鈞瓷藝術的創作設計、釉料研制和燒成等方面造詣頗深,作品飽含傳統文化韻味和時代的審美,多次獲得省級、國家級獎項,深受市場和藏家們的喜愛。
婁高強多年漂泊,從鄉村到城市、從城市到山村,不斷的追尋和探索藝術之“道”。雖遍嘗人間冷暖,卻始終懷揣夢想,只為追尋藝術的真諦,這其中也曾彷徨過、迷茫過、失落過,這些也讓他對藝術的真味,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在婁高強認為,藝術不僅是思想與智慧的“道”,更是一種人格與精神的“道”。這或許正是他多年來在鈞瓷藝術的道路上苦苦探索的緣起。他沉迷、執著于自然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探索,用泥、釉、火這種充滿無限可能性的藝術,融合他內心深處的思考,詮釋事物所蘊含的某種生命力的感悟。

婁高強性格內向,有一種自然的質樸與本真的天性。他的性格如同中原廣闊而又厚實的土地,歷經了風風雨雨,卻始終充滿了強大的生命力,默默無聞的結出果實。我想也許正是因為這份真實,讓他在鈞藝創作之路上更多地去思考,生命與生活的本真,因為他知道,行走的過程往往蘊含著最為深刻的人生哲理,生命是一切的源起,也是一切的聚合,引領無限的探索,發現無限的可能。婁高強用他骨子里最真實最珍貴的那份樸質去貼近藝術的源點,去追溯人的內在世界的本真,去丈量生命的廣度與深度。
多年來,婁高強負重前行,他執著的用作品記錄著歷史的滄桑,勾畫著時代的風情,傳達著自我的人格。
劉靜、婁高強融合中西方雕塑藝術和傳統人文、哲學思想,在鈞瓷的造型審美和精神內涵上進行傳承、創新。經過多年的理論與技法的研究,從古代雕塑與繪畫的美學理論中汲取營養,形成獨特的鈞瓷雕塑語言,表達極具中國傳統文化與精神內涵的雕塑,賦予鈞瓷藝術更多的人文色彩和時代審美。創造了新的鈞瓷藝術美學流派。
劉靜、婁高強,為千年的鈞瓷泥土,講述當代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