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化鳳凰山下,有這樣一位老人,15歲與瓷結緣后,他始終不離不棄,堅持繼承和發揚德化民間傳統陶瓷雕塑技藝的優良傳統,被譽為“何氏技法”的傳人,是“何氏技法”最有代表性的繼承者之一。他就是國家一級技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邱雙炯。
少年,他與瓷結緣
邱老先生的瓷雕生涯,頗具坎坷和傳奇,而貧寒家庭的磨難,也養成了他堅持不懈的性格。
邱雙炯出生于1932年。他5歲喪父,靠母親租種少量土地及小手藝加工掙得的微薄收入,孤兒寡母過著清貧的日子。考上中學后,因母親患病臥床,家庭缺乏固定經濟來源,注冊入學所需的45斤大米擋住他的求學路,他失學了。
1946年,邱雙炯輾轉來到蘊玉瓷莊,拜瓷莊主人、著名雕塑藝術家蘇勤明為師,為他一生與瓷同行奠定了基礎。在蘊玉瓷莊,他表現出才思聰敏、學習勤奮、接受力強的優點,他常常延長作業時間,利用晚上點小油燈加班,善于觀察琢磨,敢于大膽嘗試,深得師傅器重,進步極快。
然而,由于瓷路不暢,蘊玉瓷莊的瓷器生意走下坡路,身邊師兄弟紛紛轉行,只剩他他一人獨守瓷莊。然而邱雙炯癡情不改。瓷莊長時間沒有開發新產品,他把以前的模具搬出來重做一遍,一間屋子堆滿成品,師傅只得向鄰居借了間屋子裝,直到借來的屋子也裝滿了成品。6年之后,生路已經有些困難的師傅無計可施,只好讓他回家自尋其路。而此時的邱雙炯,已草草學得了陶瓷雕塑工藝的初步基礎知識與基本技法,并從此與瓷塑藝術結下了難分難舍的終生情緣。
中年,他引領瓷事
1951年的夏天,德化縣政府選招兩名通訊員,他幸運入選,從此一步一步走上了從政的道路。
然而,無論工作多忙,邱雙炯從未釋下雕塑藝術的情懷。他總在私下里“偷捏”瓷泥,尋找機會接觸與探索陶瓷生產與實踐工藝技術。他在家里建起“小實驗室”,試配方;出差時,他常逛書店尋找有關雕塑藝術與工藝、窯爐知識的書籍,利用業余時間如饑似渴地閱讀,從書本上尋回″舊愛″,填補精神需求。他曾經為了試驗一種新釉瓷種,花了不下100多個夜晚進行100多次試驗,終于偶然中試成了一種古樸典雅的鐵系花釉“瑪瑙釉”,然而,對德化陶瓷產業而言,邱雙炯最大的貢獻,就是″以電代柴燒瓷″試驗的成功與順利推行,為陶瓷產業的廣泛推廣使用奠定了基礎。
1977年,邱雙炯擔任中共德化縣委常委(后任副書記),分管工業。當時全縣陶瓷廠不上一百家,年產值不到億元,然而年消耗木材多達10萬平方米。照此下去,附近的森林將被砍光燒光。當時有專家測算,德化的林木蓄積量只能滿足9年的瓷業生產需要。在長期摸索、實驗、調試下,邱雙炯提出“用水發電、用電燒瓷”的想法,決心推動德化推行以電代柴燒制陶瓷。于是,1981年3月,德化成立節能辦公室,組織了若干名科技人員和15萬元資金投入到電窯技術攻關中。經過3個月的攻關,第一條“電窯”在德化縣二輕瓷廠試驗燒瓷成功。
這一技術改革的成功與推行,在能源緊缺的情況下,一定程度促進了陶瓷產業的持續發展,也使長期以來的“林瓷矛盾”難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沖,并順利地過渡到后來石油、液化氣的敞開供應時代,從根本上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德化從此實現了陶瓷產業和環境保護的雙贏,有了金山銀山,也有了青山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