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良,安徽省黟縣人,1923年出生在景德鎮,13歲隨叔父王大凡(珠山八友之一)學藝,以畫瓷為生。1952年進入景德鎮美術合作社。2年后轉入景德鎮陶瓷美術工藝社,1955年進入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從事陶瓷美術設計,創作,研究。
王錫良于1959年被景德鎮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術家”,1979年被輕工業部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任輕工業陶瓷研究所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景德鎮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景德鎮書畫院院長。
先后當選為景德鎮市政協第四、第五屆委員、第六屆常務委員。
王錫良從藝六十余年,為我國陶瓷藝術事業作出了特殊貢獻。他擅長陶瓷粉彩人物,山水,花鳥畫,其作品筆力老到,技藝精湛,諸多作品被國內外知名館藏機構收藏。
在寫生中尋求創作靈感
古人畫論云:作畫從藝,須“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即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心源,即藝術家的思想、意念、情感。造化于外,心源為內,內外相融,發之于心,行之于筆,立之于象。
寫生,是直接面對對象進行描繪的一種繪畫方法,有“風景寫生”、“靜物寫生”、“人像寫生”等多種根據描繪對象不同而產生的分類。寫生是中國傳統繪畫的源頭。
遠古時代,人類就通過使用簡單的繪畫工具在石頭上記錄狩獵、娛樂、祭祀等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
從古代畫論的記載看,寫生為繪畫的基本功,凡有才能、有作為、有成就的藝術家,無不從“外師造化”中吸取營養,在“中得心源”時尋求真諦,去“窮自然之奧秘,發山川之精微”,去繪寫不朽的傳世名作。
寫生永遠是引導藝術家想象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當他表達得更多,就能感覺到更多;當他感受到更多,就能表達得更多。只有認認真真地觀看,才能發現自然中蘊藏著的美好法則,唯有恭順而專注的描繪,才是藝術家應有的本分。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著名陶瓷美術家王錫良先生,是位注重寫生和善于隨時記錄繪畫素材的藝術家。
雖然已年逾87歲高齡,依舊筆耕不止。他一生遍訪名山大川,涉足天下奇峰異水,所到之處必提筆寫生,對景抒情。在體驗生活之余,他深入挖掘地方民俗文化,著意于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山水的人文精神、花鳥的意態情趣。他的創作師從于生活,立足于生活,筆下的藝術形象鮮活而靈動,繪畫語言細膩而豐富。他每天堅持作畫,將創作心得一一記錄,學而時習之。
本期《說瓷談藝》,邀請王錫良先生暢談繪畫藝術中寫生的先導性和必要性,以期對寫生進行概要描敘和整體回顧,從而引起陶瓷藝術家們重視寫生,在寫生中去尋求創作、創意、創新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