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生中擴展藝術空間
中瓷網:您一生訪遍名山大川,足跡遍布全國各地,據說,您70多歲了還外出寫生,每到一處必提筆作畫,在您一生的寫生歷程中,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寫生畫生動自然,臨摹畫完整但缺生氣,我取前者 ——王錫良
王錫良:回憶起來,那是在1959年,隨著人民大會堂裝修完畢,景德鎮接受了一項艱巨而光榮的任務,為人民大會堂江西廳創作一幅l米多高,3米多寬的大型瓷板畫《革命搖籃井岡山》。當時我依照我平常的寫生稿畫了一幅小的井岡山畫稿交了上去,省里的文化局長說“這個畫稿中國畫味道很足,那就讓他來畫吧’。”
這個結果讓我很意外,于是我就開始精心準備。
我向領導要求去井岡山實地體驗生活,以充實畫作的內容,美化畫作的形式。為了創作這幅作品,我背著寫生架,翻山越嶺,臨峰入谷,赴茨萍、五龍潭、朱砂沖,登黃洋界、筆架山、五指峰。
“井岡山那么大的山,幾個哨口我都是靠腳量著去的”。所謂“哨口”,即進入井岡山中心地區的隘道,在井岡山最著名的哨口有5個,主要分布在當年紅軍根據地茨坪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之間的距離大多超過30公里,我帶著干糧在山上住了十多天,寫生的紙就用了上百頁。”
“一到北京,畫家們都說我畫得好,瓷板畫就留了我畫的這塊了,其他人畫的都否定了。原因嘛,就是認為我的瓷板畫有創新精神,探索了新的表現手法。”說起這個結果,王錫良開懷地大笑起來。
他創作的《革命搖籃井岡山》以其氣勢磅礴、氣韻沉雄得到了畫界一致贊揚,最終掛在了人民大會堂江西廳,這一掛,就掛了許多年。
在寫生中升華人生境界
中瓷網:在本屆國際藝術陶瓷拍賣會上,您的粉彩作品《黃山四千仞》瓷板畫原本估價400萬~600萬元,卻以782萬元的價格成交,創造了當代景德鎮名家藝術陶瓷拍賣的新紀錄,能不能給我們詳細介紹一下創作的過程和心得?
寫生宜冷靜,要坐得下來,不宜過了一村又一村,村村不見我的畫中人——王錫良
王錫良:這幅作品是我早年在黃山寫生后創作出來的,我畫了許多幅了,從年輪逾千載的古樹到柔枝嫩綠的小樹都有描繪,迎客松、望客松、臥龍松、麒麟松等松樹我都畫過。每一次上黃山,我不僅能感受到黃山松的美麗和堅強,更能從中感受到一種精神——黃山松精神。它們能在巖石縫中生存,生命力極強。我的這幅得意之作都是得益于寫生。
《黃山四千仞》高1.2米,長2.7米,安裝在黃色實木架上,用粉彩描寫黃山奇峰異景,古樹森茂,云海浩渺。瓷板畫左邊題有李白游黃山時的名詩:“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
中瓷網:您是怎樣把寫生稿融入瓷板畫中的,這兩者之間有什么不一樣?
王錫良:如今交通便捷,瓷板也輕,我就把瓷板搬了去,直接在瓷板上寫生,這也是我大膽的嘗試,結果嘛,效果還不錯。在瓷板上畫中國畫和在宣紙上作畫是兩個概念,前者需運用特殊的顏色和獨特的材質,經過填色、烤花諸多工序。在烤花的過程中,一旦色變、裂變,作品就會前功盡棄。
通過這次創作,我深深地體會到:要深入到大自然中去取實景、寫真物,逐漸積累,藝術地加工取舍,反復地進行提煉,運用多年積累形成的陶瓷繪畫技法,方能創造出富有自然情趣和感染力的陶瓷美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