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大紅大綠、妙于古色古香”這是著名陶瓷美術家、教育家張志安教授在1956年為古彩一代宗師段茂發教授古彩藝術撰聯,1959年又把此聯書寫帖在段老執教的古彩班教室門上。此聯精典的高度概括了古彩的形式美,對裝飾描繪特點又題“鐵畫銀鉤、濃麗古雅“。對古彩創新定義要求又題“既古又新,則妙則神”。張志安教授這三聯把古彩學的繼承創新的辯證關系指出了本質意義。是對古彩學理論的重大貢獻。
古彩是景德鎮四大優秀傳統名瓷之首,是釉上彩之大宗,這是誰也否定不了的藝術史實。從古彩的裝飾手法、圖騰紋樣、設色燒造工藝上,無不印證遠古華夏仰紹文化,西半坡文化的胎記,“新平冶陶、始于漢世”,隨著歷史的推進和生產力的發展,尤在宋、元、明、清至近代,古彩經歷著波浪式的前進,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藝術風格和特點,至清康熙、乾隆時期古彩屬鼎盛時期,已全面系統地有整套生產工藝流程,把民族、民間、民俗的剪紙、石刻、木雕、年畫等藝術語匯移植到古彩裝飾中來,科學地按東方審美哲學歸納,整理、綜合運用,形成了景德鎮陶瓷彩繪的奇葩,并派生了粉彩,豐富了青花斗彩等陶瓷彩繪審美價值。古彩為景德鎮成為中國瓷都、世界瓷都的歷史地位和聲譽,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文藝當隨時代,歷史發展到當代,盡管古彩亦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但是,整體上看古彩已面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境地,如不及時加大搶救力度,可能會消亡在我們這一、二代人手上。古彩的繼承與發展是存在危機中,不過危機,機也在其中,我市不少古彩藝術從業人員在默默無聞,不計得失地探索、創作、生產著。市政府、陶瓷界專家學者也十分重視這一現狀,并在保護這文化遺產方面提供諸多支持。健在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錫良、周國楨(教授)、戴榮華、龔龍水、朱樂耕以及寧剛、藍國華、方復等藝術中堅,都在不同場合極力呼吁要重視搶救保護古彩。市委書記許愛民、市長李放、副市長黃康明等主要領導人都曾親自過問關心支持此項工程。
在中青年古彩從業人員中筆者所知的有戴玉梅、余國洲、程永安、吳云霞、段和彬等,他們都以不同的方式在努力創作,并有成績。這里我特別撰此文略評價余國洲古彩藝術。
余國洲,江西新建人,1962年12月出生于景德鎮,在瓷都濃烈的陶瓷藝術氛圍里成長,自幼酷愛美術,1980年在中國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投師資深陶瓷美術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戴榮華老師門下,成為其入室弟子。由于勤奮好學,天資聰慧,深得戴榮華老師的器重,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藝,同時,余國洲還刻苦研習古彩一代宗師段茂發教授的古彩技發,臨摹不少段老原作,因此作品有了扎實的基本功底,系統地掌握了古彩陶瓷的人物、山水、花鳥、圖案畫法與填色及燒制技藝。早在1983年就能獨立創作完成許多高難度的作品,在景德鎮市新光瓷廠單當獨面地完成全廠古彩設計、生產任務,為該廠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眾多題材的古彩作品,在國內外展評中榮獲金、銀、銅、優秀獎項。
釘頭鼠尾、剛勁有力的線條,一筆一筆的排線勾畫,線條粗細均勻,筆觸挺勁有力,構圖落落大方,色彩對比鮮明,內容多為生活中帶有吉祥寓意的花卉魚鳥。無論從布局、用筆乃至題材上都更顯裝飾性和意蘊美,立體感驟現。
“古彩傳承又一人”這是著名陶瓷美術家、著名教育家張志安教授在乙丑年秋專門為余國州古彩藝術題詞,其中飽含了他對余國洲作品的欣賞,及對他在古彩藝術領域所做出的重大貢獻給予了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