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眠無醒,汝瓷今重生。誰獲神異彩,雨過現天晴。破秘八百載,民間出璨星。聞名清涼寺,尋跡汝州行。望嵩樓下訪,望人如望嵩。穿云足未息,兢攀更高峰。”
賀敬之的這首詩,是二〇〇一年四月題贈給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汝瓷燒制技藝傳承人朱文立先生的。
十年后的二〇一一年四月,我們“瓷網”(http://www.zhongguociwang.com)一行四人,懷著對“汝官窯瓷器”的崇敬,以及對汝瓷技藝恢復的好奇,踏上了有著豐富的陶瓷歷史文化遺產的城市——汝州。
想了解汝瓷技藝的恢復與發展,就不能不見在國內古陶瓷以及古窯遺址研究方面頗有爭議,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朱文立先生。
我們的見面是在他的汝瓷作坊。朱大師不善言談,但是,當聊到汝瓷的恢復,以及汝官窯遺址和北宋官窯遺址的問題,他便滔滔不絕起來。正談的興起,朱大師不顧我們的存在,往后院跑去。不知內情的我們,尷尬地坐在那里。幸好,他女兒朱宇峰過來陪我們聊天,我們才知道,那天正好在裝窯,這時朱大師無論什么情況,都要親自動手的。
交談中,他像一個學者,通博歷史,對汝官窯遺址、北宋官窯遺址、汝官瓷,有其獨特的解讀和見解。正是他,歷經十余年的艱辛,發現了文廟汝瓷遺址和張公巷北宋官窯遺址,這是他對人類古陶瓷遺址研究的重大貢獻。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耿寶昌先生對他有著高度評價:“汝瓷藝術大師朱文立,多年來,對汝瓷產業進行探索,廢寢忘食,執著尋覓,可謂費盡心血。尤其是他對文廟汝官窯遺址、張公巷北宋官窯遺址的發現,作出了杰出貢獻,功不可沒。”
然而,窯爐前他又像一個工作嚴謹的“窯頭”,認真地記錄著窯火的溫度和升溫曲線,反復、仔細地觀察著釉色的細微變化,一刻都不愿離開窯爐。午飯時,他一個人留在了作坊看窯。
對于我們來說,燒窯場景并不鮮見。不過汝瓷的燒制過程,這還是第一次參觀,機會難得。知道明天早8點開窯,大家都很興奮,很想一睹“朱氏汝瓷”的風采。
當我們如約前往,看到的是一地的碎瓷片和僅存的一件余溫尚存的汝瓷精品。見過無數精美瓷器的我,還是被眼前朱文立大師燒造的汝瓷震撼了,它就是幾天來,我在汝州城苦苦尋找,而沒有找到的那種“天青”,它就是我心中的那片雨后晴朗的天空,在早晨的陽光下,它像一位雍容華貴的少婦,散發出迷人的光芒。
雖然一窯的瓷器,只出了一件精品,其它釉色稍差一點的,都被他摔成了碎瓷片,但在朱大師臉上,我并沒有看到失望。可能是二十多年來,他經歷了太多的失望;也可能是眼前的這一件汝瓷精品,讓他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但在經濟第一的今天,他對陶瓷的這種嚴謹,讓我們一行肅然起敬!
看到父親的心情很好,女兒朱宇峰邀請我們,下午去他們家看古瓷片。
聽說我們要去看古瓷片,朱大師早早就在家等我們了。大家剛落座,大師就把他二十多年來,精心收藏的、十分珍貴的、不同時期的古瓷片標本拿出來給我們看,并把汝瓷的不同分期用瓷片實物呈現在我們面前。講起這些古瓷片,大師侃侃而談,如數家珍。看得出,朱大師對“汝瓷”、“汝官窯遺址”、“北宋官窯遺址”的研究,傾注了他全部的精力,已經達到了“如癡”的地步。我感覺,他像是“為汝瓷而生的”。這是我來時,沒有想到的。
這時,我想到了賀敬之題贈的那首詩中的最后兩句:“穿云足未息,兢攀更高峰。” ——這就是他在陶瓷研究方面的真實寫照。(朱東明/文)
朱文立簡介:
朱文立,男,1946年生于河南汝州,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汝瓷博物館高級工程師、中國民間文化(汝瓷)杰出傳承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國古陶瓷專業委員會理事,汝州市政協常委。
自1976年以來,朱文立一直從事汝瓷研制工作,先后研制成功了臨汝窯豆綠釉、天藍釉、月白釉和蔥綠釉。1987年4月,朱文立研制成功了汝官窯天青釉;1988年7月,通過了輕工部和河南省科委的鑒定,填補了現代汝瓷制作的這項空白。
作者簡介:
朱東明 男,1964年生于山東濟南。系瓷網(http://www.zhongguociwang.com)、綠寶石玉瓷網(http://www.lbsycw.com)總經理,濟南綠寶石藝術陶瓷館館長、景德鎮海外聯誼會理事、中國陶瓷館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