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垕鎮是鈞瓷之都,也是國內瓷器仿古的重鎮。我們瓷網(http://www.zhongguociwang.com)一行四人,這次是為鈞瓷而來。
鈞瓷,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的顏色是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云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贊美之。
然而幾天下來,我倒感覺現在的鈞瓷,無論是器型還是色彩,大多數變化有余、厚重不足了。
神垕鎮街邊的一家鈞瓷專賣店,經營著多位鈞瓷藝術大師的作品和幾個著名廠家的鈞瓷工藝品。店老板的一席話,道出了這其中的奧秘,“現在,有的廠家為了迎合市場需求,用色釉來代替鈞瓷的窯變,使不可控的窯變效果,變為可控,用艷麗的色彩和奇特的造型吸引買家,但缺少了鈞瓷的厚重和靈動。她經營鈞瓷多年了,還是最喜歡‘苗家’的鈞瓷,因為,苗長強的鈞瓷作品更厚重、耐看。”她簡單直率的介紹,進一步驗證了我們來時的判斷。

2005年,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耿寶昌先生就曾題贈苗家:“苗氏揭謎于今,2005年新創燒,如同宋代鈞窯古風貌之寶器,為歷史再現。”
所以,拜訪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苗長強以及他的父親,著名鈞瓷專家苗錫錦,也是我們這次來神垕的重要行程之一。
苗錫錦老先生曾編著出版了《鈞瓷志》和《鈞瓷贊歌》兩本書,也是鈞瓷的領軍人物。他一生都在研究鈞瓷,對鈞瓷藝術的熱愛到了“癡迷”的地步。近段時間,他一直在鄭州,又在為另一本關于鈞瓷的書,作最后的校改工作。可能是緣分所致吧,就在我們到來之前,他也因有事回到了神垕的家中。
我們有種一見如故的感覺,簡單的自我介紹后,便就鈞瓷藝術的話題攀談起來。老先生雖已八旬高齡,身體強健、思維敏銳。談話間,將兩本他寫的《鈞瓷志》贈送給了我們。
這時,苗長強大師走了過來。
他溫文爾雅、言語不多,更像一位學者。說到鈞瓷藝術的傳承與創新,苗大師的話多了起來:“鈞瓷的獨到之處就在于窯變,這是鈞瓷的本真。而窯變是復雜的,同樣的釉色,不同的窯爐結構,不同的燒成方法,就會出現不同的窯變效果。氣窯的使用,使成品率大大提高,但窯變卻漸趨平淡。”
也許這就是,現在的鈞瓷之美,更多是通過造型的變化來表現的重要原因吧。
苗大師接著講到:多年來,他一直在探索研究鈞瓷的燒成機理,力求使氣窯的燒成效果,達到或超過煤窯,最終實現窯變豐富、自然天成的藝術效果,苗家鈞窯的特點就是“傳統工藝,自然窯變”。
談話間,苗大師帶我們來到了,由啟功題名的“珍寶閣”。擺在展廳中央的是,2008年他燒制的,在外形上極具突破性的“北京奧運·長城鼎”,該件作品最終作為奧運國禮,送給了參加奧運會的204個國家的領導人和各國代表團,原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代表國際奧林匹克博物館親筆簽名收藏了“北京奧運·長城鼎”,現奧委會主席羅格,和中國奧委會主席劉淇,聯名簽發榮譽證書予以嘉獎。
“這是苗家鈞窯的驕傲!更是中國鈞瓷藝術界的驕傲!是苗家父子兩代人,50多年,在鈞瓷藝術上苦苦追求的藝術結晶!”看著一件件散發著古樸宋韻的鈞瓷藝術作品,不禁讓我們發出了這樣由衷地贊嘆。
我們離開苗家鈞窯時,已是傍晚時分。遠遠望去,山邊一片紅霞...... (文/朱東明)
苗長強簡介
苗長強,1962年8月出生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鎮,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員、綠寶石玉瓷網簽約的著名陶瓷藝術家。
苗長強在鈞瓷造型上追求藝術性;在釉色上尊重傳統;在燒成方面又力求創新。他結緣鈞瓷的三十多年來,在造型、配釉、燒成的各個環節,樣樣拿得起、做的精,加之他多年陶瓷教學的理論水平,使得他創作出的每一件作品都呈現出“燦若云霞”的鈞瓷之美;演繹著“窯變無雙”的神奇。
鑒于苗長強對鈞瓷藝術的繼承與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以及高超的陶瓷藝術創作水平,2010年11月被授予“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稱號。
作者簡介:
朱東明 男,1964年生于山東濟南。系瓷網(http://www.zhongguociwang.com)、綠寶石玉瓷網(http://www.lbsycw.com)總經理,濟南綠寶石藝術陶瓷館館長、景德鎮海外聯誼會理事、中國陶瓷館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