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正榮陶瓷藝術品——松鼠
朱正榮在“文革”時期,從上海來到江西農村插隊,八年的農村生活,不僅使他鍛煉了體質,也愛上了大自然中的小動物,為他今后的陶藝打下了生活基礎。1975年,朱正榮考上了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在雕塑大師周國楨教授培養下,從事陶瓷動物繪畫、雕塑。從1990年開始,朱正榮專攻動物畫,以松鼠、小浣熊、小貓、小鴨等動物為題材。為了仔細觀察松鼠的生活特性,他養過松鼠,自然就會和小動物產生感情,而感情往往又是藝術創作的動力。
朱正榮畫的松鼠,精致細膩。形神兼備,既有動物的野性,又有小孩的天真,毛茸茸的小松鼠,靈巧機敏,善良可愛,翹起大尾巴,小眼睛閃著光亮,好像在張開小口和你交談,真想把它從瓷器上抱下來摟在懷里。還有朱正榮畫的小鴨,象嬰兒一樣充滿稚氣,圓圓的身體,大大的眼睛,象是在思索。朱正榮的作品《春江水暖》用青花料和高溫色釉綜合裝飾,小鴨、浮萍的點、線面相呼應,以寬闊的空白展現出瓷器的材質美,又給觀賞者以想象的空間。
以動物為題材創作,寄托的卻是他對生活、對人間真善美的追求,以及面對世事滄桑的坦然心態。朱正榮的裝飾瓶《明月松間照》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融多種裝飾技藝于一體,360度的構圖,圓滿而簡潔,美妙月光下是一個靜靜的舞臺,舞臺上歡快的松鼠們演繹著童話故事。朱正榮給小松鼠以擬人化的藝術夸張,大眼睛、小腦袋,加上肥碩的長尾巴,那一絲膽怯、三分機靈、七分活潑表現得淋漓盡致。近年,朱正榮以“雛鴨”為題材的作品再次點亮瓷界人的眼?!峨r鴨戲水》利用瓷瓶的自然留白來表現水天一色的湖面,一群雛鴨毫發畢現,絲絲見動。
大凡陶瓷釉下綜合裝飾,多表現寫意筆法的山水、花鳥或戲嬰.以人色塊及高溫釉產生的流動表現大自然的雄渾、花卉的朦朧和戲嬰的樸拙。朱正榮卻獨辟蹊徑,大膽創新.把長于在釉上用上筆表現的雛鴨、松鼠、皖熊、小鷄等形象,移植到釉下,描繪了一幅幅形神兼備的活生生的畫面,開創了陶瓷美術又一新天地。
朱正榮在研究許多畫家松鼠作品的基礎上,著意表現松鼠的情趣、背景、構圖、用色均服務于一個“趣”家。而松鼠的趣,集中在碩大柔長的尾巴上。尾活則松鼠活則整個場景都趣味盎然;尾呆則松鼠呆則整個畫面都呆滯無趣。然而僅有這種感悟顯然遠遠不哆,如何在陶瓷材質上,尤其是釉下裝飾手法上去達到作者追求的效果,正榮摸索了長長一段時間。它的難度在于:大凡釉下綜合裝飾,多表現山水、花鳥或寫意筆法的嬉嬰,以大色塊及高溫色釉產生的流動感表現大自然的雄渾美、花卉的朦朧美和嬉嬰的樸拙美。
對動物的熱愛,進而產生對它們的感情,這是朱正榮陶瓷藝術創作中的靈感之源。在動物系列題材的作品中,朱正榮吸收了前人的技巧,既有民間藝術的“俗”,又有現代陶藝的“雅”。他運用擬人的手法來表現小動物的天真、靈性、活潑與恬然自趣。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
松鼠是朱正榮動物系列題材中亮點之一。他說:“松鼠明亮的眼睛,小小的嘴巴,厚實的大尾巴,非常有趣。”通過對小松鼠的仔細觀察,他抓住了松鼠的動態特征。為了在陶瓷藝術作品中再現小松鼠的機靈與善良,他把小松鼠外在形象作了藝術夸張,使它嘴巴縮小,眼睛放大,尾巴加厚,突出了松鼠的神情與情趣。
為了表現松鼠絨絨細毛的質感,朱正榮采用“絲毛法”,(把毛筆打扁,擦出質感),實現了動物的形、態、神的完美結合。同時,利用高溫顏色的“進窯一色,出窯萬變”的窯變效果,來表現松鼠棲身的松樹枝干的肌理感,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陶瓷動物裝飾的美感,在于藝術家抓住了動物的形體特征,捕捉到了它們瞬息間的憤怒與歡樂,以靈巧的手法,特定的材質、色釉來造型,使人們產生出對藝術的鐘情與贊美。朱正榮在畫類似題材時,但總是表現出動物的不同情趣。他的《小雞樂趣圖》,在釉下綜合裝飾瓶上精心繪制六只形態各異的雛雞,或半開雙翅作飛跑狀,或伸長頸脖作啄蟲狀,或卷著小腦袋梳理小絨毛,或大搖大擺,旁若無人…..。在小雞的上方,他用淡淡的青筆料,點綴出了幾束若隱若現的牽?;?,其藝術效果更堪一絕。
朱正榮的簡歷及作品都被載入數家頗有影響的專業雜志上,如《收藏》、《中國當代陶藝百家》電子畫冊、《中華興國人物大典》、《世界名人錄》、《東方航空》等國內外報刊,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有專題報道。在國際國內工藝美術展評中,作品獲得大獎40余項。《陶瓷裝飾與動物世界的關系》等多篇學術論文刊載于諸學術刊物上。并出版《朱正榮作品》專集貳本,合著《景德鎮當代精英五人選》作品集壹本,多次參加美國、日本、法國等國家和地區的陶瓷藝術展,96年應邀赴韓國及其它地區舉辦陶瓷技藝講座和現場表演。從事陶瓷美術創作20多年,具有豐富的創作經驗。
有10余件釉下綜合裝飾及青花釉里紅“松鼠”、“雛鴨”作品分別被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南海紫光閣、中共中央學校、中央電視臺《音畫時尚》世界華人協會、日本恩巴中國近代美術館、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等諸多海內外館藏機構及收藏家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