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采,男,一九五二年生,安徽黟縣人,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錫良之子,一九八0年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江西省高級工藝美術師評委。
與王采大師的結識非常偶然,省陶研所的一位朋友在得知我想采訪景德鎮陶瓷大師后,便安排了我與王采大師的這次會面。采訪是在王采的工作室進行的,在與王采的對話中,我看到一條二十余年艱辛的創作之路。
生于1952年的王采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種種劫難,三年自然災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因家庭成份不好,王采15歲便下放到農村,隨父親王錫良接受社會主義教育。這期間他當過老師、會計、保管員,并一待就是8年。 1977年高考恢復后,王采考入了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成為陶瓷學院首批復校學生,他的藝術創作之路,也是從這里開始的。在陶瓷學院的學習期間,王采與剛復校的教職員一起,努力的學習,因為大家都很珍惜失而復得的學習機會,大家都鉚足了勁學習知識,再加上當時學生人數比較少,美術系只有兩個班,老師和學生的人數相差無幾,使學生們接受的知識更加的全面,據說王采當時的暑假一般都不回家,就釘在學校里學習、研究。四年的大學生為王采在今后的藝術創作生涯打了豐實的理論基礎。 1981年剛畢業的王采被分配到景德鎮市建國瓷廠藝術科,開始了陶瓷藝術創作。在研究過程中,他努力的將理論融于實踐,與車間的工作人員一起,在實踐中提高,在實踐中尋找創作的靈感。而在這一期間,他的釉下青花、青花釉里紅的裝飾手法得到很大的提高。如果說四年的大學生涯為他打下了堅實的藝術創作理論基礎,那建國瓷廠6年的藝術創作則為他的實踐創作奠定了穩扎的根基。 1986年,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成立不到一年,作為建國瓷廠最優秀的創作人才,王采被調到江西省陶瓷研究所,開始了他的藝術科研生涯。在當時,藝術陶瓷剛剛興起,因為省陶研所成立不久,設計人員大多同王采一樣都屬于中青年,創作激情高漲,形成很強的新興設計力量,創作出大量的陶瓷裝飾手法,據介紹,現在省陶研所采用的許多陶瓷裝飾手法都是當年的延續。王采認為,進行陶瓷藝術創作最重要的是對這門藝術要熱愛,其次要很高的天賦,這樣才能帶來創作的靈感,另外還需要很強的毅力,因為藝術創作是一個漫長而又枯燥的過程。創作過程中,你可以高雅、可以浪漫,甚至是很瀟灑,但你一定要忍受那份孤獨與艱苦。因為陶瓷美術與其他的美術不一樣,不僅僅只是平面繪畫,不同的器型所適用的裝飾形式都不盡相同,另外,陶瓷藝術品還要經過一道火的洗禮,而這之間所發生的窯變是人所無法控制的。所以,一件陶瓷精品的出爐,不僅只是繪畫的藝術,還是火的結晶!
二十多年的創作生涯,王采對斗彩裝飾有特別的偏好。他精通青花斗彩、釉里紅斗彩、顏色釉斗彩等,在他的作品里有著祖輩、父輩們的影子,但同樣的融入了現代人的審美觀,他的斗彩清新雅致,留白較多。他認為景德鎮的陶瓷胎質很好,而藝術創作應該是在“白如玉”的陶瓷上錦上添花,而不應是滿身堆砌,覆蓋其本身的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