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樂耕是一位極具藝術才華和創新能力的陶藝家。他不模仿別人,也從不重復自己。他的每一次作品展都以新的創造令人驚嘆不已,正可謂神工獨運,窮極造化之功;塑形賦彩,盡攬意象之奇。此次“澄懷觀道抱樸為器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朱樂耕陶瓷藝術展”展出的作品大都是朱樂耕近年來創作的。他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又一個新的藝術世界,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陶藝家以新奇的構思和巧妙的雙手賦予黏土以生命意象、使之在烈火中幻化的絢爛藝術之美,也使我們在對其作品的凝視品味之中感受到作者在藝術創造中所蘊涵的意旨。
心懷澄澈,方悟宇宙萬物運行之道;追求本真自然,方能開掘不飾雕琢的樸拙之大美。中國傳統文化最簡潔、也最耐人品味的理念融合在朱樂耕絢爛的當代藝術創造中。內在的樸拙之美,使朱樂耕作品的五彩斑斕毫無浮泛之色,沉靜、從容、大氣,時代的宏闊氣象與時代審美趣味的融合,手工技藝的精湛與瓷彩幻化的天然之美,讓朱樂耕的陶藝創造令人陶醉不已。
在展覽中,首先讓人感到震撼的是作者新近創作的“紅綠彩系列”作品。五聯巨幅的紅綠彩《奔馬圖》瓷板,金色的原野上奔跑著一群駿馬,以紅綠色為主,點綴著些許黃藍紫色,夸張、熱烈,洋溢著勃勃生氣。駿馬造型虛實結合,物形、氣韻兼具,尤其駿馬之氣勢、驍勇之情狀,幾不容于瓷板,畫跡賦彩亦恣意揮灑而見方寸。觀瓷板《奔馬圖》,足見作者造詣之深厚,技藝之精湛。
紅綠彩作為中國陶瓷傳統彩繪技法之一,有悠久的歷史,尤其在民間陶瓷彩繪上廣泛使用。朱樂耕曾花大量時間采集、研究民間紅綠彩繪,對其藝術創造特色與技法運用有深入的體會。但朱樂耕在吸收、運用上并不是就其技法與風格的照搬模仿,而是吸收融會,化為新的創造境界。
民間陶瓷紅綠彩繪基本是運用在器物上,朱樂耕的瓷板畫則主要是運用紅綠彩洋洋灑灑地將畫面描繪在平面瓷板上,以營造出畫面的宏闊氣勢。在彩繪前,他先用景德鎮瓷器彩繪傳統工藝的本金敷以底色,在彩繪時又以金石篆刻、印章書法點綴于畫面之中,賦予傳統的民間彩繪手法以中國文人的繪畫氣息。從瓷板的畫面色彩構成上,不同色彩的點、面、線條的交接,既讓人看到傳統的工藝底蘊,又極具現代繪畫的構成意味。我們在朱樂耕的作品里找不到單純因循傳統而顯現的陳舊,也找不到因片面創新而丟失傳統的缺陷,仍保留著民間工藝原始氣息的醇厚,朱樂耕從傳統與當代的融合中尋求著自己的作品與當代人審美趣味的一致性。
牛和馬是很多雕塑家熱衷表現的對象。我們從朱樂耕此次的展覽中,也看到了他塑造的這兩種不同的藝術形象。他用強烈的紅綠彩裝飾雄強壯碩的牛頭、馬頭,營造出一個充滿詩意和夢幻的氛圍,以此延展人們想象的空間。陳列在展場中,與牛頭、馬頭相連接的是二十幾頭用窯變釉燒成的充滿力量感的耕牛,厚實、雄壯,蓄勢奮起,帶給觀眾審美和精神的愉悅。
牛和馬的形象一直是朱樂耕藝術創造離不開的題材,但他從對象在不同情境或瞬間的不同形態入手,塑造了造型、神情、氣勢不同的藝術形象,又加上賦彩與窯變釉的神奇變化,每一個形象都顯示出不同的個性。朱樂耕把這些牛和馬的形象的系列作品,賦以“農耕時代”的稱謂。馬和牛是農業社會中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最為密切的動物,它們構成人們最重要的家庭財富和生產力。社會在前進、在發展,馬和牛離人們越來越遠了,但當人們回首從遠古歲月中尋找遺失掉的許多情感和記憶的時候,馬和牛會進入人們的視野。
朱樂耕說他賦予創作對象的那些不同的神情、形態、氣勢,表達了自己的懷舊情緒和惆悵的情感。但即使在惆悵的情調中,我們還是感受到一種雄強奮起的力量。在藝術家惆悵的懷舊情緒中,飽含著滾燙炙熱的對于土地和我們的先輩世代生活的家園的赤子之心,從他的不同形象的這類作品中,我們可以鮮明地感受到。處在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的我們與藝術家感同身受,或許這也是藝術家的作品使我們感動的原因。
朱樂耕的一部分新作品嘗試探索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以哲學和文化的意味,賦予其作品以讓人思想的厚度。如他的系列雕塑作品“空”和“頌”,均以素色潔白的人物為表現對象,表達作者呈現的東西方不同的對世界的認識方式。作品“空”里的人物手持蓮花,靜謐內修,似乎在讓自己的心緒在一個空靈的、無拘無束的思考中徜徉,以一種內斂的、通過內心世界的修煉方式來取得對宇宙萬物的理解和認識。
而在“頌”這組雕塑中,聚集的是一群極具表達欲和創作欲的人群,他們仰望天空、歌頌上帝,他們是熱情洋溢于外的西方人。藝術創造不僅要追求形式美感,也須注重內心世界的體驗和精神情感的表達,朱樂耕的此類作品的探索嘗試,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了其藝術開掘的深度。
朱樂耕的另一系列作品“蓮”,也是屬于同一類的藝術探索作品,白色的蓮花、蓮蓬,蓮葉婷立在潔白的鵝卵石上,似與系列作品“空”中手持蓮花的“人”形成呼應。這類作品不僅以形式的美感吸引觀眾,還以其文化品格和意境,以及帶給觀眾形而上的思考而引人矚目。
繼承與創新的探索是藝術本體發展的永恒課題。脫離傳統的創新與拋棄創新的堅守都不會使藝術的發展走上充滿生命活力的前途。質沿古意,文變今情,藝術家如何在繼承與創新中以自己彰顯個性的藝術創造追求與當代人審美趣味的協調,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朱樂耕既具有深厚傳統底蘊,又有鮮明現代特色的陶藝創作,為當代藝術家的繼承、創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讓人們看到了古老的陶瓷國度 當代中國陶藝家創作的新的藝術風貌。
而這一點,也是他的作品深受觀眾歡迎的重要原因。
中國藝術研究院作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綜合性藝術科研機構,匯集了中國當代各個藝術門類的一大批優秀的具有代表性的專家學者和藝術家,60年來,在藝術科學研究領域的各個學科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新世紀以來,藝術創作更成為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科研、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三足鼎立”發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05年11月5日,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立了“藝術創作研究中心”,設有藝術創作研究室、陶瓷藝術研究中心、數字動漫藝術創作研究中心、藝術品鑒定委員會辦公室四個部門,由朱樂耕先生擔任中心主任。藝術創作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匯聚了一批全國藝術專業創作人才,擁有創作研究人員26位,特約研究員14位。創作門類包括書畫、文學、演奏、作曲、表演、漆藝、陶藝、舞臺美術設計及藝術策劃等多個方面,形成了一個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創作群體。藝術創作研究中心致力于推進各種藝術形式的創作和研究活動,通過藝術理論研究與藝術實踐的有機結合,逐步提升藝術創作水準,豐富理論研究成果,為提高我國藝術科研與藝術創作的整體水平起到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為了進一步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擴大陶瓷藝術的影響力,12月4日,“2011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家系列展”之“澄懷觀道抱樸為器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朱樂耕陶瓷藝術展”將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與觀眾和陶藝愛好者見面。著名陶瓷藝術家朱樂耕先生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也是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全國政協委員。他的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陶瓷藝術展,并有40余件作品獲獎,在國內外陶藝界享有較高聲譽。朱樂耕先生多次在中國美術館和上海美術館舉辦個人陶藝展,在新加坡、韓國、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等國家舉辦個人陶瓷藝術展,并應邀到國外多所大學舉辦講座,開展藝術交流活動,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
本次展覽是朱樂耕先生繼成功舉辦“環境與空間的思考 朱樂耕陶藝作品展”、“朱樂耕陶藝術書法繪畫展”、“新歷史語境 朱樂耕陶藝展”之后的又一次精彩展示。此次參展的百余件精美陶藝作品,大部分為朱樂耕先生的近作。最引人矚目的是朱樂耕先生新近創作的“紅綠彩系列”作品。紅綠彩是中國傳統的陶瓷裝飾門類,起源于宋金時代,歷經元明清的發展,始終保留于民間。朱樂耕曾花大量的時間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創作了許多具有現代化風格的紅綠彩作品,此表現手法一直是他的最愛。除有兩幅巨大的系列紅綠彩的瓷板畫外,還有系列紅綠彩雕塑,以及窯變釉、無光白和影青釉的雕塑。這些作品不僅出自人工,還出自火功,有時猶如自然天成,給觀眾以無盡的遐想。
朱樂耕先生最出名的還有他為不同建筑的環境空間所創作的裝置陶藝壁畫,有大家所熟悉的韓國麥粒音樂廳的系列環境陶藝壁畫,有新近為上海浦東機場大廳創作的陶藝壁畫《惠風和暢》,還有為剛落成的天津瑞吉酒店大堂所創作的陶藝壁畫《流金歲月》等,由于這些壁畫無法搬動,所以此次展覽這些作品都是以照片的形式來展示的。
朱樂耕先生的這些不同系列的作品給觀眾帶來極大的藝術享受。在朱樂耕先生的作品中,陶藝成為連接人與自然最好的、最富有感情的媒介。作品是他發自內心的對自然、對生命的感悟。他用泥土創造的藝術讓觀眾嘆為觀止。每件作品的造型、意境、韻味、色彩都讓人回味。他的作品在單純中蘊涵豐富,在匠心獨運中體現自然,在現代形式中傳達精神,在古老的陶的語言中滲透了當代人的思想、感情和趣味。
透過作品,不僅領略到朱樂耕先生的藝術成就,同時也感受到中國陶瓷藝術的無窮魅力。朱樂耕先生作為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第一代陶藝家,在繼承傳統陶瓷工藝的同時又積極開拓創新。從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國陶瓷藝術在繼承、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巨大創新和飛躍。以朱樂耕先生為代表的中國陶藝家們,以開闊的國際化視野和寬廣的人文胸懷,逐步樹立了自身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學術形象,在豐富和發展當代陶瓷藝術的表現形式與藝術語言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為引領陶瓷藝術步入更高藝術水平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中國當代陶瓷藝術的發展令人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