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明陶瓷藝術評論
文:劉遠長
青花,粉彩,新彩山水是景德鎮的一個符號。在這個符號上已經被賦予了太過厚重的文化積淀,也已經有太多名家在這個符號上標注了自已的印記。因此想要在青花,粉彩,新彩山水上獨樹一幟,需要莫大的勇氣和耐力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敢于創新,才能夠在這個符號上有個自已的印記。秦曉明就試圖這樣走一條自已的路。這位不善言詞,忠厚老實之人甘心寂寞在陶瓷的藝術海洋里黙默游向自已所要達到目標。持之以恒,不畏艱辛,憑借自已深厚的藝術功力,一步一個腳印,全心忘我的投入到陶瓷藝術創作之中。秦曉明的青花,粉彩,新彩山水無疑也在景德鎮一個符號中標注著自已的印記。
清翠而蒼茫的山野里,潔白而漂浮的煙云下,那數不清的絲絲縷縷涌出石巖間的清泉,不舍晝夜,涓涓細流,千回百折,匯成清溪小河,聚成高峽平湖。靈山秀水,可游可居,詩情畫意,可詠可繪。山水畫,作為中華傳統文化最具文人色彩的華章,以其高華超拔的人生感悟,繪寫人情世情于高山流水,以至誠求至真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同歸,歸于心靈中那片凈土,歸于洪荒開辟、生命誕生便于天地同存的那股靈氣。
追夢藝術,秦曉明52歲年齡,即有三十九年畫齡。他酷愛畫山畫水,自號“石泉”,許是取意于南畫之袓王維吟詠山水的千古絕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以示對這位水墨山水宗師的敬仰之情。他出身于陶瓷家庭。父親秦憲波是土改干部,從南昌調任景德鎮十大瓷廠之一的藝術瓷廠、歷任廠長,黨委書記。曾多次受到鄧小平偉人及中央老一輩領導人的接見。父親不但有著很強的領導管理才能,而且對陶瓷成型彩繪也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老廠長平日與畫家、大師、藝人相處很好。家中時常高朋滿坐,研討作品,切磋畫藝,秦曉明呆在一旁聽大人們的話語、聽得高興起來不覺手之舞之,小小年紀便對藝術產生了濃烈興趣,毋親余正蘭在東風瓷廠從事陶瓷藝術創作。外公余朝漢在解放初期就是一個專門從事陶瓷釉料的專家。他從小就在這樣的藝術氛圍里耳濡目染,立志做一個陶瓷藝術家。當時家中老小十一人僅靠父母幾十元的工資維持,生活十分困難。機緣一現,當時組織考慮讓他先休學傳藝進廠,十三歲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余仰賢為師從事山水畫的學習,拜魏曉陽,康志成學習人物畫。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五年扎實的基本功訓練,十八歲就有作品入選赴京展瓷并獲三等獎,并受到大師們的好評。
從夾縫中走出來,藝術必須要有自已的思想和情感,要有實干精神與悟性感覺。秦曉明幾十年如一日,不為名利所動,日以繼夜的學習繪畫技藝與文化。他深知做一個優秀的陶藝家沒有文化做基礎是很難成功的。所以他付了常人難以付出的一切。終于在1981年考入景德鎮陶瓷職工大學美術系,1984以優以成績通過省聯考順利畢業。通過大學文化及工藝技術的系統學習,他的文化藝術修養提高了,開闊了眼界,作畫水平得到了一個新的飛躍,他深知藝術來源于生活,只有生活中提煉出的藝術才具生命力,才能打動觀眾,影響觀眾的情緒。所以他從小就隨王錫良,徐慶庚,程曲流,白海等老師深入生活,經常外出寫生。不管春夏秋冬,白天晚上,每天看過夜間新聞聯播,他就一頭栽進自己的畫室,每天一畫就是十幾小時,有時要到笫二天早晨才出來。面容自有一種特異的蒼白,然而,當他看著白瓷上聳立的群山,清澈的溪流 ...... 內心又有一番滿足和激動,疲勞也就消失了。他說;“只要溪水不斷地地流,總會匯入江河湖海”。他的確像一條溪流,在山崖的撫護下涓涓流出山崖的夾縫。他不斷探索,潛心研究,使傳統的粉彩山水從形式到內容都有所突破和發展。他創作的粉彩瓷板畫《千里共嬋娟》,把粉彩粉潤柔和的特征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自然景物的優雅和諧,月色朦朧調和,使畫面產生一種近乎夢幻的美感。線條的力度,布局的均衡,也都出手不凡。他的另一件粉彩滿尺圓盤《秋思》,更有獨到之處,提到畫秋,前人一般多是丹楓碩果,或是西風痩馬。而秦嘵明的《秋思》畫面展現的卻是一片紅土地,土地用色塊和線條分割成各種塊面,雜以幾株掛果的樹木,氣勢雄渾,意永高遠。作者突出的雖然是平靜,深沉的紅土地,但人們的視覺一接觸畫面,使會想到秋天的山野,引起美的感受,進而又會聯想到這樣一個重大問題,土地長出果實,維系人類生存,在水地流失嚴重的當今,人們應當十分珍惜土地。這恐怕就是作品《秋思》中《思》的內涵。
精工細作有雄奇,鐘愛大自然,師法大自然,秦曉明多次到黃山、廬山及近郊寫生,經過長期磨練,他的基礎更加扎實,思維更加敏捷,作品內容日益豐富,他善于收集復雜的自然景色進行大膽的概括、提煉和剪載,使主題表現更加集中突出。他勾畫點染出斑駁陸離的山山水水,鮮明亮麗,莊重談雅。墨彩《觀瀑圖》中的奇山怪石、老樹、瀑布、人物的布局,高低遠近,大小疏密及虛實空間處理的都很好。特別是他畫的老松滄石,力感及強。枝干古拙,頗似郭熙筆下的蟹爪式樹根。樹干上的鱗片用干濕相間墨色繪成,給人以飽經風霜的感覺。危崖奇峰、高聳入云,巖崖間飛瀑如練、煙嵐縹緲,頗有國畫山水的韻味。畫面壯觀而秀麗,意境清雅幽遠,色彩高雅古樸,主題集中突出.《秋松泉吟》是作者結合梅瓶特點,用工筆細膩的手法構圖,并采用新的噴水方法,使作品具有色彩光潤,典雅素凈的特色。靜觀畫面,使人覺得云霧裊裊,身臨其境,達到了雄奇、凝重、清雅的藝術效果。
博采眾長、獨具風韻,秦曉明經這三十幾年的探索和刻苦磨煉,對陶瓷繪畫裝飾形式形成了自已獨特見解。他認為,一件成功的作品,不但要處理好山水、人物、花鳥等畫面要素關系,尤其要注意圍繞主題分清畫面主次,該細則細,該粗則粗,形成虛實有致,詳略得當的畫面整體。他的近作《吟春》,作品采用新彩與粉彩相結合的裝飾方法,以柳樹林襯景裝飾于畫面的左右及上方,柳樹通過黃與綠的變化而形成層次。在綠色向空白的過渡處,作者運筆極其巧砂,通過將綠色逐漸淡化、虛化,直至消失的處理,使柳樹之間的空白奇妙地幻化成若隱若現的云霧和輕輕柔柔的河水,畫面產生了江南春天云煙氤氳的氣息。畫面的核心部分是一只小船,船尾是正在搖櫓艄公,船頭是正在仰首吟詩的詩人,畫面上的二個人物高不過厘米,卻輪廓清晰,神態生動逼真,尤其是詩人,紅袍黑發,粲然分明,朝陽照射其身,紅袍上的黃色光影亦清晰可見,真可謂是萬綠叢中一點紅,使春天意境得到了淋漓盡至的展現。秦曉明的藝術實踐得到了豐厚的回報,歷年獲獎情況如下:
1993年在景德鎮數以萬計從事陶瓷技藝的美術人員之中,三十四歲的他被市政府破挌入選首批《景德鎮陶瓷美術百家》
1993年作品釉上瓷板畫《踏春》在笫四屆中國瓷都景德鎮國際陶瓷節榮獲“中青年陶瓷藝術精品大獎”賽銀獎
1994年入選《景徳鎮陶瓷》專版介紹,1998年入選中國《收藏》雜志專版介紹
2001年入選中國2000至2001年《中國土特名產年》
2005年入選中2001年至2005年《中國美術選集》
2005年作品《秋山云海》被北京工藝美術館收藏
2009年作品瓷板畫《江南春色》被中華民族藝術珍品館收藏
2009年作品瓷板畫《仙鶴舞彩云》在笫十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2009“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
2009年作品青花山水瓷板畫《秋山云?!吩诮魉囆g博覽會2009“八大山人杯”江西工藝美術精品獎評審活動中榮獲銀獎
2010年作品瓷板畫《松鶴舞彩云》在2010年江西省工藝大獎賽中榮獲銅獎
2010年作品瓷板畫《秋戀》在笫三屆中國江西旅游工藝美術作品設計創作大賽中榮獲銀
2010年作品青花山水瓷瓶《松下泉聲》在笫三屆中華民族藝術珍品文化節期間被國家文物局評選為中華民族藝術珍品
2010年作品青花山水《記憶》被中華民族藝術館收藏。2011年作品青花將軍罐在笫四屆中華民族藝術珍品文化節期間,被評選為中華民族藝術珍品
2011年作品《秋戀》在笫十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珍品慱覽會上獲得2011‘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優秀獎
作品先后應邀在中國美術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華民族藝術珍品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及法國、美國、日本、韓國、新家坡、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展出,受到中外收藏家、企業家的喜愛并高價購買收藏,國家、省市級電視臺、報刊雜志多次專題、專版介紹其人其作。
“梅花香自苦寒來”秦曉明這個忠厚老實的近乎木訥的藝術行者以“十年磨劍”的毅力和“君子行健”,“只爭朝夕”的勤奮在藝術的海洋里縱情游弋,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我對秦曉明充滿期待,期待他的厚積薄發,在這里引用他的一位朋友的小詩作為文章的結語。
日日探花費尋覓
博考覃思慕花詩
含煙微雨送春意
喜看東風第一枝
劉遠長簡歷
劉遠長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原籍江西省吉安市新圩鄉,1939年7月出生于江西吉安。1959年考入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雕塑專業,1963年大學本科學歷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后,分配在景德鎮市雕塑瓷廠從事陶瓷雕塑設計,1964年創作“扎鋼”、“小秋收”參加全國美展。1969年創作瓷雕“毛主席在井岡山上”。1977年與曾山東、何水根聯合創作大型瓷雕“您辦事我放心”。1978年創作設計大型漆版雕鑲嵌。1979年創作大型瓷雕“牡丹仙子”參加香港的名作展。1980年創作31"‘飛天天女散花’獲景德鎮瓷美術百花一等獎。1981年參加主持和創作“水滸108將”大型瓷雕工程,在新加坡展出時,被譽為“世界瓷雕史上的創舉”。1988年創作“牯牛”并立在廬山牯牛嶺街心公園。1992年他創作的“楚魂”曾獲江西大師獎。1993年全國總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章”。1996年榮獲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1997年他創作的“紅牛”入選為世界美術家全集,并作為深圳市的禮品送給國家乒乓球隊,1998年創作的“漁翁”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1999年創作的“浴”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1999年,設計了大型(1米5)九龍寶杯被存放在人民大會堂,19寸“飛天天女散花”陳列在中南海,稱為國寶。 2001年5月31日,創作19"‘飛天天女散花’作為禮品送中南海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