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使“鈞瓷始于唐、盛于宋”的學術觀點在神后瓷區得到證實,1977年冬,我在神后鈞窯集中區的下白峪村發現了唐鈞窯遺址,收集到一些唐代鈞窯的殘器、窯具、泥料等實物標本,并送故宮博物院請專家馮先銘、李知宴作了鑒定,確認是唐代遺址無疑。為了進一步弄清唐代花瓷和宋元鈞窯的關系,2005年,我又和劉凱民合作,用現代科技手段,對河南郟縣黃道、魯山段店和禹州下白峪唐代窯址中出土的唐代花瓷釉的化學組成和顯微結構進行研究。結論是:唐代花瓷的月白色高溫釉及其在黑底釉上形成的乳光窯變藍斑是世界陶瓷史上有實物為證的第一個分相乳光釉,繼唐代之后,在以上窯區陸續燒制成功的柴窯、鈞窯、汝窯的“雨過天晴”等一系列的分相乳光釉,都是在唐代花瓷的啟示下發展演變出來的創新品種。同時,“唐花瓷面釉盡管出自三個不同的窯址,分析方法也不同,但所得到的實驗結果非常接近。這一方面說明三地的唐花瓷面釉所用的原料和配方相同或接近,另一方面也說明這些分析結果誤差不大,有較高的可信度。”
2005年,“中國禹州鈞窯學術研討會”在禹州召開,劉凱民先生應邀參加了會議。“唐鈞釉的本質及其與后世分相乳光釉的關系”一文在會上發表,并收入《2005中國禹州鈞窯學術研究會論文集》,又發表在《山東陶瓷》(2006年第一期)上受到陶瓷界的好評,并得到專家學者的認可。與會期間,劉凱民先生不辭辛勞,見縫插針,舉辦鈞窯技術講座,講述鈞釉的成色機理,普及鈞瓷的科學知識,聽者座無虛席,收益良多。會后,劉凱民先生又到神垕、寶豐故地重游,看望了老朋友,結識了不少新朋友,實現了他多年的愿望。
劉凱民先生肩負山東全省陶瓷技術設計研究的重任,工作自然十分繁忙,而且山東省既不是鈞窯的原產地,又從不生產鈞瓷,研究鈞釉更不是他份內之事。然而,由于劉凱民先生出于對祖國陶瓷事業的關切和對鈞窯的熱愛,再加之他又多次來禹州考察鈞窯結識了很多朋友,他把神垕視為“圣地”,對神后擁有深厚的感情。同時,山東省在陶瓷方面設備條件、測試手段、科學技術等均比河南先進,這些都給劉凱民先生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有利的條件,特別使我深受感動的是他的人品、學品,他那執著而高尚的敬業精神,胸懷全局,視野廣闊,豁達大度,無私奉獻,在祖國陶瓷戰線上默默耕耘數十年,為祖國的陶瓷事業,特別是為鈞瓷的恢復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我和劉先生相距幾百公里,雖不能經常見面,但電話交流頗多,請他答疑解惑,與他老伴雖不曾謀面,然而,她一接電話就能夠聽出我的聲音,態度和藹,親如家人。佛家講緣,緣這東西是任何事物都無法抗御的。我和劉凱民先生相識多年,已經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已成為我真摯的知心朋友。他為人忠厚,淡泊寧靜,不慕榮利,淳樸無華,待人以誠。他給人們的印象便是: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光風霽月,菩薩心腸。
古人講,友誼是寶,能交劉凱民先生這樣的好朋友,如沐春風,如浴春雨,感到由衷的幸福和快樂!愿我們的友誼長存,為祖國的鈞瓷事業貢獻微薄之力!

苗錫錦老先生向朱東明總經理講述他與劉凱民先生相識、相知的過程。
苗錫錦,1930年出生于鈞瓷故鄉——神垕鎮,曾任神垕鈞瓷工業公司鈞瓷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現任神后鎮鈞瓷行業管理協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員,民間工藝美術家,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平生酷愛鈞瓷事業及鈞瓷文化,參與了鈞瓷恢復的全過程,不但對建國后鈞瓷恢復和發展情況了然于胸,而且對古代鈞瓷的發展歷史也作了深入細致的調查,先后收集古鈞殘片兩萬多片,編輯出版第一部鈞瓷史上第一部志書《鈞瓷志》。

中國瓷網、綠寶石玉瓷網朱東明總經理與劉凱民先生一起探討當代鈞瓷的藝術特色。
劉凱民,男,1938年生,高級工程師,山東省硅酸鹽研究設計院原總工程師,在高級日用釉瓷和藝術釉領域有獨到的造詣,曾多次獲得國家發明獎。30多年來,劉凱民共取得省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獎12項,1991年被輕工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2年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