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面臨著國際和國內陶瓷界的競爭和挑戰,龍泉瓷廠把仿古小組改為青瓷研究所,于是一個專門沒計龍泉青瓷的研究所成立了,徐朝興也由仿古小組成員變成了研究所成員,這以后,他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陶瓷界的專家、學者,參觀學習,他看到了許多古今中外高、精、尖的陶瓷藝術珍品,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
那時龍泉青瓷研究所只作為龍泉瓷廠的一個設計研制單位,徐朝興和他的師傅李懷德等技術人員負責做茶杯、花瓶、餐具等模母,模母做好后,再交給瓷廠的工人生產。徐朝興是廠里的技術骨干,瓷廠對他非常器重,1979年,廠里把他確定為入黨積極分子。他非常興奮,激動得好幾天睡不著覺,由一個“四類分子”家庭子弟、一個在家庭背景上抬不起頭的人成為入黨積極分子,徐朝興怎能不激動?
1980年秋,廠里的領導突然通知徐朝興到龍泉開會,十分拘謹的他與廠領導坐在同一輛車上,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到了會場,還沒有松一口氣的徐朝興,看到縣里領導微笑著宣布,請他出任龍泉青瓷研究所所長。“怎么?請我當所長?”他一聽差點暈了過去,從工人到所長,整整升了六級。他再三地問:“是不是搞錯了?”其實他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從一個苦難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從一個被人歧視的“四類分了”家庭子弟,從一個普通工人,一躍成為研究所所長,這是他根本想不到的事。領導說:“今后你的擔子更重了,你就是研究所所長了,你就是研究所所長了,你可不要辜負黨對你的期望啊!”原來領導們怕事先跟他商量,他會拒絕,所以來了個“先斬后奏”。
從那開始,徐朝興真正步入了他青瓷藝術生涯的黃金時代,他一心一意、兢兢業業、埋頭苦干地投入到青瓷研究所的工作中去。

青瓷研究所舊址前留影
1978年,全國第一次陶瓷美術設計評比會上,浙江省送去的所有瓷器都沒有得獎。這震撼了陶瓷界,也震撼了徐朝興。1981年的一天,省里一位老教授對他語重心長地說:“長江后浪推前浪,今人應當勝古人。小徐啊,為千年古瓷添新彩的重擔壓在你們這一代身上了。”
老教授的囑咐,使他夜不成寐。自當了青瓷研究所所長后,他常常想:龍泉青瓷除了繼承傳統外,在創新工藝上應該有新的突破。
有一次,他在北京故宮里看一只青瓷大盆,直徑約40厘米左右。他突發奇想,如能把盤徑再擴大一點,制成哥窯掛盤,必獲佳效。他的這一想法得到當時廠領導的大力支持。于是他夜以繼日研究試制《52厘米迎賓大掛盤》和《1.3米迎春大花瓶》。廠里還成立了技術攻關小組,以他為主攻關技術難題。他想;既然領導這樣相信我,我一定要把這兩項任務完好。
于是他與攻關小組人員一起制訂了設計方案,調整配方、刀形、上釉、燒成工藝等制作方法。有時為了攻克一個技術難關,他連續幾個晚上都在試驗場工作。
1981年底,定于1982年初舉行的全國第二屆陶瓷美術設計評比大賽很怏就要臨近了。“第一次評比浙江省得了‘光頭’,第二次評比如果再是一樣,浙江省可是倒了大霉啊!”當時任浙江省輕工業廳廳長的魯哲憂心忡忡。他把全省的制瓷骨干召集到杭州開緊急會,徐朝興和廠領導參加了這次會議。會上,魯廳長對全國第二屆陶瓷美術設計評比大會寄予厚望,希望全體制瓷工作者研制出最高水平的瓷器,為浙江爭光。
徐朝興聽了后,激動不已,當夜失眠了。他輾轉反側,暗暗發誓:一定要研制出最高水平的瓷器,讓龍泉青瓷熠熠生輝,為浙江爭榮譽,為龍泉爭榮譽。
徐朝興這樣想,就這樣做。從此,他更是一心一意地撲在研瓷事業上。有時工作遲了,他就睡在研究所;肚子餓了,就喝點水充饑;病了,繼續工作。在他的頭腦里,滿是青瓷世界。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半年多30余次反復試制,《52厘米迎賓大掛盤》終于試制成功了。徐朝興也病倒了。
隨后,他創作的這件《52厘米迎賓大掛盤》被送到全國第二屆陶瓷美術設計評比大賽上,當專家們看了后,立即在全國引起了“地震”。專家們紛紛評價說:《52厘米迎賓大掛盤》釉色溫潤、開片適中,其工藝難度均超過歷史水平,可譽為當代哥窯瓷器“國寶”。

1981年創作《52厘米迎賓大掛盤》
這件精美瓷器在全國第二屆陶瓷美術設計評比大會上,榮獲一等獎,獲得藝術瓷總分第一名。曾送亞太博覽會展出,現收藏在中南海紫光閣。
一聽說得了一等獎,徐朝興一蹦三尺高,病好了一大半。魯哲廳長得知龍泉一位年輕人為浙江爭了光后,非常高興,專門向當時的龍泉縣委送去了喜報,喜報中說,徐朝興為浙江瓷界爭了光,也為龍泉瓷器爭了光,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面對他的突出成績,龍泉各級領導贊不絕口,紛紛認為他當研究所所長是名副其實。可徐朝興卻謙虛地說:功勞是大家的,是研究所集體的。
有了成績后的徐朝興更忙了,他還是一如既往地撲在青瓷事業上。
1986年,全國第三屆陶瓷新產品設計評比大賽即將開始。浙江省先在省內預選作品,共有169件精美瓷器參加評比。當省里專家看了徐朝興的《33件云鳳組合餐具》后,興奮不已地說:“朝興這小子真行,我們看他這套餐具肯定拿獎……”省里共預選出了50件瓷器參加全國評比,當然徐朝興的《33件云鳳組合餐具》也在內。

1986年創作《33件云鳳組合餐具》
當時評比會在紹興舉行,徐朝興也去了,他是為這套《33件云鳳組合餐具》而去的。評比大會期間,他待在旅館里忐忑不安,他回憶道:當時有22個評委,全國有834件作品參加評比,將評出一等獎10件,二等獎20件,三等獎40件。第一輪評比結束后,共有134件作品超半數票。按照情況,還要篩選掉64件。這134件作品重新編號,編號上不能寫廠名、作者等標記。第一輪的評委退下來,第二輪的評委參加134件作品的評比。徐朝興的《33件云鳳組合餐具》當然進入了第二輪的評比,他的編號是12號。在第二輪評比時間,他在房間里靜靜地等著,心情卻非常緊張。
徐朝興等到次日凌晨一點半,評比結果還沒有出來。可他一點沒有感覺到累,因為這不僅關系到個人的榮譽,還關系到廠里和研究所的榮譽,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一旦評上獎,《33件云風組合餐具》就名聲大震了,廠里就可以大批量生產,進入市場,為廠里帶來經濟效益。直到第二天上午八點半評比結果才出來,徐朝興得了一等獎,他高興地跳了起來。激動的他想把這一好消息與妻子分享,因為當時聯系不方便,他連夜提筆給妻子韓紅軍寫信,信中說:“我很激動,軍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因為當時正值《十五的月亮》歌曲流行。

妻子韓紅軍飾演紡織女工照片

徐朝興、韓紅軍夫婦近影
寫完信,已經天亮了。他吃完早飯,回到房間,在遼寧省硅酸鹽研究所陶瓷專家關寶琮的引薦下,見到了這次陶瓷新產品設計評比委員會主任韓美林大師。韓美林大師高興地說:“朝興,你這套餐具有新意,打破了傳統的格局,真正達到了日用瓷藝術化的效果,拿一等獎是當之無愧的”能得到大師的夸獎,徐朝興受寵若驚,也從此開始,他與韓美林大師之間有了友好的交往。

與韓美林大師合影
這套《33件云風組合餐具》,在龍泉瓷廠投入大批量生產后,供不應求,僅1987年就生產了35萬套,一年產值100多萬元。智慧的徐朝興再一次證明了自己在青瓷界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