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意識中的“陶瓷”藝術,基本上是指古代祖輩傳下來的、博物館里塵封的以及從地下或是古墓里挖出來的,或者從海底沉船里打撈出來的陶瓷器物,并視之為真正具有“價值”的陶瓷藝術品。其實,這是一個極大的概念誤區,因為當代陶瓷同樣具備藝術和經濟的雙重價值。

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在90年代出現了新的氣象,相應形成新的格局。其中的一個重要趨向就是在堅持傳統技藝和格式的基礎上向前發展,雖然其創作樣式比較平穩,缺乏風格上的強烈反差,但藝術家在講究制作技藝精良的同時,也非常注重藝術個性、審美情感的表達。我國有著上千年的制陶歷史所積累的豐富技藝經驗,更有著民族文化傳遞給我們的精神滋養,其中彌足珍貴的是先民對陶瓷物質性和人文品格的深透而獨特的理解與把握。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龔保家,他創作的陶藝作品無論是藝術性、還是燒制工藝,都有了不同于其他人的創新與發展,他在追求更高藝術領域的同時,也為陶瓷藝術界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氣!
龔保家1966年10月生于江西景德鎮市,1992年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雕塑專業,因成績優秀被留母校“景德鎮陶瓷學院”任教。他給人的印象是誠實、勤奮、低調,投入教學與創作不知疲倦。龔保家現在已經是教授與碩導,他在授課之余便埋頭于各種陶藝創新的嘗試,并常常帶學生一起外出寫生。無論嚴寒酷暑,風里來雨里去,足跡踏遍江南煙雨水鄉。他堅持以自然為師,寫出實景象、寫出生活、寫出真性情,這在當下的“畫畫兒的”之中已不多見了。他是藝術的傳承者,同時也是藝術的創新者。
打破傳統,勇于創新



龔保家創作的《宋韻》系列瓷板繪畫作品,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陶瓷繪畫,而是對宋代作品的詮釋與解讀!宋代崇文尚理,有著特殊的時代理想與追求,文學與藝術集古代文藝之大成,宋畫與宋瓷更是繪畫史與陶瓷史上的最高峰,歷來被認為只可摩習,不可攀越。如今龔保家不僅要再現宋畫的風姿與神韻,還要用陶瓷材料去表現,可見其自信與勇氣。陶瓷材質與繪畫材質有徑庭之別,有相當的不確定因素,這無疑大大增加了表現難度。然而也正是由于這一點,使得龔保家的陶瓷繪畫作品脫出了宋畫的藩籬,具有了濃厚的現代氣息。




龔保家作品《宋韻》系列以花鳥為主要題材,采用釉下顏色釉與釉上粉彩裝飾相結合的一種陶瓷工藝表現手法,追求新文人畫風的藝術風格,特別是將宋代花鳥畫的神韻融入到當代陶瓷藝術中,更增加了作品蘊含的神韻,具有既白當黑、以簡勝繁的畫面效果。龔保家在創作《宋韻》系列過程中,他在色釉上繪制花卉可謂是嚴謹精細到不充許有一絲敗筆出現,構圖上也是匠心獨具,總能在斑駁陸離的釉色上找到一處妙地來構圖布局、勾畫點染,使畫面有藏有露,色釉與粉彩在層次上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龔保家作品《雙福圖》,現收藏于綠寶石藝術陶瓷館。
陶瓷藝術中的傳統與現代之間不存在絕對的界線,兩者所體現的實質上是藝術對不同文明生存條件下的人類需要的適應和滿足。龔保家創作的作品,細致入微,勾彩有序,猶如馳騁的野馬緊上了韁繩,有張有弛、收放自如。一方面有著古典設色與造型勾勒的嚴謹,另一方面,能夠讓人感受到各形象之間的和諧與默契,從而傳遞出一種人格化了的性情與意趣。
陶瓷藝術的魅力,來自陶瓷材質的特殊美感和制作的獨特工藝性。來自材質之美、釉色之美、燒成之美以及創作過程中,藝術家與陶瓷親近交流所留下的印跡,更來自泥、釉、窯火與人文精神情感渾然天成的交融統一。(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