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背景: 閱讀新聞

點滴評述 燦爛之極——青瓷泰斗徐朝興






[日期:2013-07-02] 來源:龍泉青瓷  作者:王文勇 [字體: ]

呂品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

    朝興先生是一位熱愛和尊重傳統的瓷藝家,他深知龍泉青瓷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在中國傳統工藝文化備受現代潮流沖擊的艱難境遇中,他憑借青瓷研究所和朝興青瓷苑,以出眾的功底造詣和驚人的身心投入呵護龍泉青瓷,使這一優秀的中國陶瓷技藝在龍泉的土地上薪火承傳。熱愛和尊重傳統者,必受傳統所惠益,朝興先生的成就可謂范例。縱觀他的瓷藝,行家一眼就知道他受過非常正宗的訓練,下過很大的工夫,其中的每招每式都合乎龍泉瓷藝的傳統法度,工藝語言掌握得精純而嫻熟。他的青瓷作品手風利落、形制洗練、構架端莊、氣象雍容,方寸之間透著一種從容不迫的浩然之氣;他對傳統青瓷釉色的領悟和把握細致入微,總能把龍泉瓷釉清新澄凈、晶瑩蘊藉的類玉質的美和色澤美充分展露,讓人領略到一種超凡的精神氣質和形式品格。可以說,在朝興先生的青瓷作品上,龍泉瓷藝的精微不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而且還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融匯。由此所呈現的和諧之美,突顯出這位瓷藝家的精湛技藝和深厚修養。

    朝興先生還是一位不斷探索和創新的瓷藝家,他深知開拓進取對于繁榮當代龍泉青瓷的意義。作為龍泉青瓷藝術的杰出傳人,朝興先生的貢獻是創造性的,在他的藝術歷程中,創新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過。20世紀90年代以來,朝興先生的探索意向轉重于青瓷本體,著力在青瓷的工藝材料方面進行開拓。在充分把握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他對傳統工藝材料進行了創造性的綜合,在同一器體上鬼斧神工般地媾和哥窯和弟窯,將傳統龍泉青瓷的兩種技術作風和藝術特色交融為一,既保持了青瓷藝術的優良品質,又造就出穎異非凡的現代審美效果。憑著操事龍泉青瓷幾十年的豐富經驗,他還遠追商周原始青瓷遺韻,用現代技術和藝術手法重新發掘和闡釋其色釉的美學蘊涵。通過對灰釉成分中氧化鐵著色劑和氧化鈣助熔劑以及窯火氣氛的科學把握,他在仿古灰釉方面取得了以灰黃釉色為感性特征的突破。這種如古銅質地般樸實蒼雄、醇和典雅的灰釉,結合著把控有度、力道均勻的跳刀裝飾,形成一種妙不可言的瓷藝境界。朝興先生的跳刀技巧爐火純青,堪稱絕妙,其刀走泥剔、跡流神揚的紋飾疏密有致、條理分明,洋溢著一種天工般的技術美和節律美。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朝興先生的灰釉跳刀作品上,包括施釉法式、釉色把握和紋刻排布在內的一應裝飾處理,都完美地切合著器物造型,顯得天衣無縫,通體呈現和融圓潤、舒展明暢的類玉品格,悠悠地透著千古一脈的玉的精神。

    陳淞賢(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督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協會(IAC)中國大陸首批會員):

    徐朝興先生的青瓷作品,構思新穎、視角獨特、工藝精湛、釉色晶瑩,處處滲透著玉的精神,在青瓷界獨樹一幟。由于青瓷歷史悠久,長期受仿古風尚與實用目的的雙重約束,故近代青瓷創新甚少。但他能自覺拓展傳統陶藝技法,注重陶瓷本體語言的挖掘和發揮,所以能蛻變出屬于自己風格的青瓷作品,從而開創出龍泉青瓷的一代新風;20世紀90年代初由他開創的哥弟窯結合的表現技法,以及熔商周古瓷之神韻與現代創作理念于一爐,把傳統跳刀技法與灰釉進行綜合表現等一系列創新形式,對龍泉青瓷的推陳出新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凡是見過徐朝興先生創作情景的人。都會被他解衣盤礴的專注精神所感動。在進入工作狀態后的他是絕對不容許有人打擾的,但在平時,徐朝興絕不自我封閉,對傳統他從不泥古不化,絕不做傳統的守護人。對現代他又充分吸收,立足于現代青瓷的拓展,他是一位很有思想的工藝美術家。他創作了一套《云鳳組合餐具》,按照當時餐具設計常規,必須是圓形的,但是他一反常規,巧妙地把它設計成一組似盛開的花朵形狀的異型組合餐具,這套餐具沒計自然大受歡迎,因為它滿足了人們視覺及心理的新奇感。同時期,還有一件被鄧小平同志作為國寶、現收藏于美國白宮的《中美友好玲瓏燈》的基礎上改進設計的《孔雀玲瓏燈》,更是集青瓷工藝裝飾技法于一體,運用刻、鏤、雕、堆等手法,同時配上光、聲、電,把傳統工藝手法與現代科技成果巧妙結合在一起,從而把青瓷藝術的表現推向了極致。這是徐朝興先生在自己藝術創造路上跨出的極為重要的一步。

    徐朝興是成功者,他的成功不光是自己創作了許多青瓷藝術精品,更為成功的是:經他點撥指導的不少青年人,現在也都已成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和大專院校的教學骨干,其中當然也包括他的兒子徐凌和兒媳竺娜亞,真可謂后繼有人,徐朝興的名字如今在龍泉家喻戶曉。

    關寶琮(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遼寧省工藝美術協會副主任、魯迅美術學院教授):

    徐大師給我的印象是謙虛好學,傳統根基深厚,又有一手好技藝,是一個非常謙和樸實的人。他經常以陶工自謂,對恩師李懷德先生、中國古陶研究專家李國禎先生更是充滿由衷的感激和深切的懷念。正是他們將徐朝興先生領進了這條充滿艱辛、苦澀的道路,從學徒工、模型工、設計員一步登上了陶瓷藝術的最高殿堂。

    徐大師致力于龍泉青瓷的研究,在長期的生產及創作實踐中,潛心研究龍泉青瓷傳統的造型及藝術,積累了深厚的造型設計、生產工藝及創作規律的經驗,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勇于突破,大膽創新,幾十年來創作出了大量美輪美奐的好作品作為國禮、國家藏品廣為傳播。其作品成績卓著,揚名國內外,從而成為龍泉青瓷界的領軍代表人物,成為陶瓷藝術底蘊深厚、工藝技藝全面、創作嚴謹的中國陶藝家。他所做的每一件作品,力求出新、工藝完美、釉色純正。我曾親眼目睹他投入創作時一絲不茍的態度,深為感動。

    他又是一位不甘停留在傳統圈子里、喜歡向傳統挑戰的陶藝家。每次我們相聚時,他總會談出新的設想,給自己設定一個新的目標。當我們再次會面時,他就會拿出新創意的精美陶藝作品。他經常說龍泉青瓷傳統是發展現代陶藝的根基,要繼承保護這一寶貴的歷史遺產。在陶藝界、龍泉瓷區,徐大師還是一位帶頭人。在瓷業一度蕭條的陰影中,他為大家開辟了一條新路。為發展地方產業,他四處奔走呼吁,最終帶領了一班人共同發展,使得龍泉青瓷這一古老的傳統技藝得以恢復,在藝術上得以提高,在繼承發展創新上呈現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培養人才上,他言傳身教,沒有那種將技藝視為個人的專利、秘而不宣的私心。經他培育的許多新人,如今大多已成為陶瓷教育家、陶藝家。現在,朝興苑已經成為國內外知名的陶藝大教室,成為全國藝術院校、國內外陶藝家實習及創作基地。徐大師將其視為一座傳播龍泉青瓷藝術的生動的、現實的大教室,一扇宏揚現代龍泉陶藝的窗口。對于上門求藝的人,他熱情接待、耐心指導、教育有方。

    一個真正的陶家,只有在創作實踐中才能經得起考驗,才能經得起歷史的證明。徐大師為我們樹立了一個真實的中國陶藝家的榜樣,這是一個德藝雙馨的陶藝大師。從拉坯、制作、配釉、造型到燒成,他都做得得心應手,有的技藝令人嘆為觀止。

    劉正(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陶藝學科帶頭人、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浙江省中青年學科帶頭人,中國美術家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副主任):

    龍泉徐朝興大師,可以說是一位隱于鬧市的修行者。他從藝50年,技藝堪稱爐火純青,然而音容笑貌、言談舉止,與門房看護、寺廟老衲無異。平時清茶淡飯,布衣粗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數十年如一日。文革的動亂、商業化的沖擊,似乎都對他無奈。他成功地將自己深藏在高塔之中,閉關數十年。外部世界的嘈雜,映襯出他內心世界的澄清。

    大師之作,與其人無異。初看覺得平實無奇,造型、釉色仍在傳統垣間。然而細察之下,則覺得平實中透出五彩、燦爛之光。如旭日初出,金光四射,使人身心俱暖。

    大師熱愛后生學子。美院陶藝系每年赴龍泉朝興青瓷苑者,不知數十百人,吃、喝、住、行、用,不僅分文不取,而且親授技藝,從不保留,更無門戶之見。大師胸襟人品、道德情操,由此可見一斑。

    周武(中國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副院長、陶瓷與工藝美術系主任、教授):

    龍泉地處浙西,南鄰閩北,素有甌婺八閩通衢驛馬要道,商旅咽喉之稱。當地陶瓷礦產和水資源豐富,龍泉境內河流分屬甌江、錢塘江、閩江三大水系。其中,甌江發源于屏南鎮的鍋帽尖,錢塘江、閩江上游支流發源于披云山(位于浙江省龍泉市浙閩贛三省交界處,為仙霞嶺山脈中的著名山峰和中心區域,海拔1680米,因終年難得不披云而得名),故有三江之源之稱。龍泉有承傳千余年的青瓷、寶劍兩大傳統手工藝;同時,也是香菇的發祥地。物產還有綠茶和烏龍茶兩大類,近年來開發的龍泉金觀音屬清香型烏龍茶。龍泉當閩浙之交,居郡上游,層巒疊聳,雙溪橫貫,風凰翱翔,石馬騰踏,北山舒翼抱于左,桃源回首拱于右,前則修橋杰閣,后則九姑靈縱,地勢夷曠,他邑莫及。(清雍正十一年《處州府志》)自古被世人譽為處州十縣好龍泉,是浙江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龍泉窯區是我國著名的傳統青瓷產區,其歷史文化資源深厚。這里青瓷窯場分布廣闊,龍泉市內已經發現的就有360余處,其中大窯發現60余處窯址,龍窯遺址密度可謂世界之最。豐富的青瓷歷史遺跡,是一處處有待挖掘,研究的極為珍貴的文化資源,傳統歷史古龍窯資源的整合與梳理,將促進龍泉青瓷人文地理的內涵建設。傳統文化資源是一個無形的寶貴資產,從某個角度而言,青瓷歷史文化遺跡并不僅僅是文物和名勝資源,它承載了眾多的文化因素。傳統文化元素的激活是當今文化創意產業的一個重要課題;同時,也是傳統手工文化產業融入當代生活文化語境的主要途徑。傳統文化資源再認識和運用,將擴大龍泉青瓷文化名品的知名度,提升文化附加值,為當代青瓷手工藝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有利因素。千余年來這里窯火代傳,流源有序,曾創燒出不計其數、品質上乘的龍泉窯青瓷器物,并以經典的梅子青、粉青瓷光照千古、問鼎瓷林;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龍泉青瓷燒制技藝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全球第一個且是唯一一個入選人類非遺的陶瓷類項目。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朝興先生,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泉青瓷傳承人,一心撲在青瓷燒制技藝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先生告訴我,自龍泉朝興青瓷苑創建以來,他每天清晨5點鐘起床工作,這段時間空氣好,人剛剛休息過,精神狀態好,而且周圍安靜,適合創作。先生為人素樸、執著勤奮,頗具大家風范,又不失勞動者的本色;在藝術追求上,先生不止于成規,樂于探索發現,趣味橫生,工精意遠。如今先生的創作可以說是碩果累累:1979年,作品《中美友好玲瓏燈》被選為外交部國家級禮品,現收藏在美國白宮。1981年,作品《1.3米迎春大花瓶》,陳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1982年,作品《52厘米迎賓大掛盤》,獲第二屆全國陶瓷設計評比一等獎暨藝術瓷總分第一名,被譽為當代國寶,現收藏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閣。1986年,作品《33頭云鳳組合餐具》,獲第三屆全國陶瓷評比一等獎暨日用瓷總分第一名。1990年,作品《絞胎斗笠碗》,獲第四屆全國設計評比二等獎。1994年,作品《65厘米哥弟混合梅瓶》,獲第五屆陶瓷設計評比二等獎,現陳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廳。1998年,作品《點綴紋片蒜頭瓶》,被李鵬同志收藏。1999年,作品《66厘米萬邦昌盛吉慶瓶》,被北京人民大會堂收藏。2001年,作品《哥弟窯混合三環瓶》被韓國康津郡博物館收藏。2002年,作品《灰釉牡丹碗》被北京大學塞特勒博物館收藏。2003年,作品《哥弟窯混合吉祥如意瓶》收藏于北京人民大會堂。2006年,作品《群猴掛盤》《灰釉水波碗》收藏于中國美術館。先生的這些精品力作,有工藝創新、有配方改良、有構思新穎、有師法自然、有歷經歲月滄桑的洗練和沉思……釉色瑩潤純正,造型端莊大方,顯現出精湛的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極大地提升了青瓷藝術的審美品位。

    創作表現手法可以是多樣的,但在技術上踏踏實實肯下工夫的人不很多見。而我的師傅徐朝興先生就是一位吃苦耐勞,數十年如一日,在從藝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一路走過來的手藝人。余20世紀80年代拜師于先生,學徒逾五載,受益良多。先生對于后學傾心傳授、嚴格要求,把宏揚青瓷文化作為己任,培養出了許多新人新秀,成為青瓷文化產業的中堅力量。踏實下工夫,勤懇傳手藝,先生無愧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泉青瓷傳承人的稱號。

    隨著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地方政府和業界有識之士進一步認識到傳統技藝的重要性和稀有性,傳統技藝的生產性保護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經過多年的努力,當代龍泉青瓷產業是龍泉代表性的實用加審美的手工文化產業,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而且還有著深厚本土資源特色的當代青瓷手工藝產業基礎。它是今天龍泉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可持續發展的支柱產業,并業已成為龍泉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石。可以說,龍泉青瓷是龍泉城市的名片,亦是浙江的名片。這里有陶瓷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的資源,集聚了一些青瓷手工藝專業人才,先后有四名青瓷藝匠被政府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也有不少的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及高級工藝師,青瓷工藝技術人才的資源基礎不薄,是龍泉青瓷產業發展的基本保障。

目前我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已經啟動,這無疑給青瓷手工藝這門傳統的手藝帶來了復興的機遇。在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在文明昌盛的今天,在龍泉青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徐朝興先生等大師的帶領下,依托深厚獨特的傳統青瓷文化底蘊,結合當下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工程的展開與深入和保護機制的不斷完善,探索行之有效、富有建設性的構想,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和責任紹續先人的這一優良傳統文化,把現代龍泉建設成為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區、文化產業發展的孵化區,并續寫出屬于新時代的輝煌篇章。

毛松林(龍泉市青瓷研究所首任所長、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

1976年我組建青瓷研究所時,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徐朝興。事實證明:有他協助,諸事順利,省心省力。他不僅工作認真細致、責任心極強,而且謙虛謹慎、與人為善,從不計較個人得失。1979年,我所的簿胎青瓷榮獲省科技成果三等獎,照理說,這個獎應該歸到他的名下,因為當時的薄胎是靠他修坯修出來的。而在分配這個獎項時,他卻主動提出“章福老師年齡這么大了,薄胎青瓷獎就頒給他吧,我還年輕,有的是機會”。短短一句活,讓人虛懷若谷。

無私才能無畏,無私無畏的人才是干事業的人。因此,在1980年底我調離青瓷研究所時,力薦他接任青研所所長之位。由于他的精心耕耘,并不斷取得成果,最終他不負眾望,得到了他應得的榮譽。

高雅的作品出自高雅的人品。他高雅作品無數,僅榮獲全國評比一、二等獎和被國家收藏的作品就有數十件之多,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得獎作品最多、影響最大、聲譽最高的一位。

他不僅是青瓷傳人,而且是開拓創新者。他的《梅瓶》《三環瓶》《中美友好玲瓏燈》等作品都把青白瓷巧妙地結合一起,鏤、雕、堆等裝飾手段,又把青瓷藝術表現形式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特別是他的灰釉跳刀作品,更是青瓷創新發展之路的成功之作。作品質樸、自然、典雅、規整、清新悅目,不愧為亞洲一絕、世界之最。

TongFranks(國際陶協主席):

觀賞你的藝術創作,就像是在欣賞一場賞心悅目的藝術表演,你的“抖”堪稱世界一絕!

陳愛明(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青瓷行業協會副會長):

有一種愛無與倫比,有一種情無法忘記,那就是恩師的愛和情。晉代葛洪說,明師之恩誠為過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恩師徐朝興是我青瓷藝術之路上的引路人,是我一輩子值得敬仰的人!

1994年,結識徐大師,當時辦廠遇到很多的困難,因為我剛從廠里出來,對造型的理解也不是很透。當時訂了一批筆筒業務,筆筒的造型是直形,我做模型的時候口徑和底是一樣大的。師傅拿著我的筆筒說,你看這個筆筒,你做的肯定是上下一樣大的,但是你再仔細看看這個筆筒,是上面大還是下面大?我一看真的是下面大一點的。他說這就是視覺關系,像做筆筒,你的口徑和底徑至少要相差3個毫米左右,這樣你看上去才是直的。所以,這點一直到現在我都還在用,而且我還把這些徐老師講的經驗傳授給我現在的徒弟。后來,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就去請教師傅,師傅毫無保留地對我進行指導,使我的技術提升了很多

師傅是很親切很平易近人的,不端著架子高高在上。他還經常給我們講做人的道理。他說你做人做不好,做事業肯定做不好。他對人、對事、對物都是以這種心態,所以說徐老師帶著我們這批弟子,我們都很感動的,十五六年一直下來都是一個樣,沒有改變。我們都很慶幸有這樣一位師傅。他現在已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青瓷界泰斗,走到了現在這個位置,就像他自己說的不是為了自己吃點、用點。他的責任是重大的,因為他面對的不是一個小團隊,而是浙江省青瓷行業協會、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古人司馬光曰:“經師易遇,人師難遇。”所以今生,徐大師是我一輩子的恩師。恩師對我無盡的恩情,我都會永遠銘記心中。每個成長的日子里,我都要祝福您,我的成功是您給予的支持和鼓勵,千言萬語一聲“恩師,謝謝您!”

盧偉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青瓷行業協會副會長):

徐朝興先生是我的恩師,是我從事青瓷之路的領路人。

先生是青瓷界第一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也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青瓷傳承人。從一位年少青瓷學徒,到德藝雙馨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從一位普通工人到全國人大代表,先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第一天走進龍泉瓷廠就聞先生大名。陶校畢業后分配到青瓷研究所工作,能和先生一起共事實屬萬幸。當時先生擔任青瓷研究所所長,先生在做好行政工作的同時,還擔負起瓷器一廠、二廠、三廠、四廠的設計任務。回想起1986年先生設計《33件云風組合餐具》時的情景,那獨特的構思和純熟的技藝,一直留在我的腦海中難以忘懷,后來在工作中了解到《中美友好玲瓏燈》《孔雀玲瓏燈》《52厘米迎賓大掛盤》《180厘米青瓷大瓶》及國營時期龍泉瓷廠生產的產品許多出自先生之手設計,著實讓人敬佩。先生為龍泉青瓷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在研究所做模型、修坯時,先生時常會在邊上對一些細節作指導,在燒成問題上提出建議,使我少走了許多彎路,我的每一點進步都離不開師傅的諄諄教誨。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先生和所有的青瓷藝人一樣,融入體制改革的浪潮中,開始了艱辛的創業歷程,為龍泉青瓷的傳承和創新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先生在青瓷藝術上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在創作道路上依然孜孜不倦地追索,每一件作品部親自動手,形神兼備、氣韻生動。至今他還保持著每天早上六點開始做瓷,九點開始接待來訪客人,夜晚燈下看書、練習書法。這一做人、做瓷的認真態度和好學的精神,令晚輩汗顏,也激勵著晚輩在青瓷藝術創作的道路上不敢懈怠。

先生在半個世紀的制瓷生涯中,對青瓷的釉色、造型、象形紋片、點綴紋片、絞胎技藝、跳刀紋技藝等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詣,在很多方面部具有獨創性。釉色、裝飾紋樣與器皿造型高度完美統一,傳承和發揚了千年青瓷工藝的審美意境,引領著青瓷界一步一步向前發展。

先生性格爽朗,為人樸實善良。如今向先生求教的青年學子也越來越多,他都有求必應,桃李滿園。他的不少學生今天能有所成就,都是他把畢生技藝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弟子的結果。

如今先生已是古稀之年,還擔任浙江省青瓷協會會長之重任,時常帶領青瓷界同仁外出展覽、考察、交流,不辭辛苦與勞累。正像他所說的“在有生之年盡量為青瓷事業的發展多做一點貢獻”。

先生有責任心、有愛心,是一位和藹慈祥的長輩。他一生傾其心力鉆研青瓷藝術,培養人才。他的作品構思新穎、工藝精湛、釉色瑩潤、質樸自然、典雅含蓄,正是其人格魅力的寫照。

欣聞先生雅集付梓,激動萬分,寥寥數語,難表萬一,言不盡意,不勝惶恐之至!

祝先生藝術之樹常青!

陳新華(中國陶瓷藝術設計大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婺州窯傳承人):

作為一名陶瓷藝術工作者,我是幸運的。1973年5月,我有緣赴龍泉上垟瓷廠拜徐朝興先生為師,多年來,在師傅的細心指導下,得陶瓷燒造技藝之法門。我也是一位普通的工人,成長為高級工藝美術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設計大師、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婺州窯傳統燒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我與恩師從相識到相知,相互了解,亦師亦友,四十余年的經歷,難忘的事情非常多,但有幾件事是終生難忘的。

1973年5月15日,我們金華古方陶瓷廠一行六人到龍泉學習陶瓷工藝,六人當中,一位帶隊師傅,五位學徒,四女一男,其中一位女學徒就是我現在的妻子高佩玉。高佩玉是跟徐朝興先生學習刻花,我跟徐朝興先生學習制模。促成我們的姻緣還有一段故事,記得1975年的一天,師傅從龍泉到金華送我一張木制折疊藤椅,藤是塑料仿的(那時塑料化工仿制品是高科技了,就是有人穿一件的確良襯衫,很是顯眼自豪),師傅說:“這張椅子是我在工作之余自己制作的,送你一把,送佩玉一把,希望你們兩把椅子今后能合成一對。”說完,師傅會心地笑笑。三年學徒出師后,我到龍泉專程請師傅到金華做我們的大媒。至今,我們家的任何重大事情,少不了跟師傅共同商量。

2003年,金華市收藏家協會舉辦了首屆“婺州窯學術研討會”,我應邀參加。在研討會上,收藏家們把自己珍藏的古代婺州窯藏品都展示出來,我觀看后心情非常激動,真沒想到金華婺州窯的先輩們有如此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的想象力。那些造型、釉色渾然一體的藏品。那些栩栩如生的堆塑作品,面對這些古人留下的遺物,一種強烈的責任心與緊迫感使我下決心一定要恢復婺州窯傳統工藝。于是我把設想與計劃告訴了師傅。師傅聽了非常贊同。可是家人想不通,說我放棄好賺錢的雕塑工程和裝潢不做,要做人家說“吃力不討好,沒花頭”的婺州窯。妻子想不通,家庭有阻力,怎么辦?我把這些告訴了師傅。師傅聽了,就專程趕到金華做妻子的思想工作。師傅說:“婺州窯人家不知道,它是歷史名窯,曾經非常輝煌過,是金華先民留給后人最豐富的文化遺產之一。新華想恢復它,是在做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業,你要全心支持他。”說通了妻子的思想,我恢復婺州窯的決心更大了。

2004年6月15日,我為金華青少年官暑期陶藝教學增加新的內容,專程到景德鎮采購陶瓷釉上顏料。在路上空閑,我就打電話問候師傅,我說:“徐師傅,在龍泉嗎?”師傅說:“不在,我現在是在到景德鎮的路上。”這么巧,師傅也到景德鎮。到景德鎮后,我聯系了師傅,他住在景德鎮瓷都賓館。在賓館餐廳,景德鎮市政府專門為師傅設招待晚宴?在晚宴席上,我才知道這次師傅是被邀請參加“景德鎮建鎮千年暨首屆國際陶瓷博覽會”籌備工作的。師傅也把我介紹給景德鎮的領導:“這是我金華徒弟陳新華,他現在想恢復婺州窯。”領導聽后馬上回應:“好,我們也邀請婺州窯參加博覽會,而且你師傅介紹可以免費。”晚上我們同住賓館,徹夜長談,設計研究婺州窯的工藝配方、造型裝飾。

6月20日,我帶上金華本地原料和婺州窯的古瓷片到龍泉拜訪師傅,共同研究制作婺州窯的原料、釉料配方。通過近十天的研制,確定了婺州窯工藝配方。回金華后,立即加工原料、釉料,建造窯爐,拉坯、修坯、堆塑上釉、燒制。9月18日,燒制出第一爐婺州窯,點火時,師傅派他廠里的燒窯師傅來幫助把關。接著第二爐、第三爐燒制。10月12日,我在燒制好的l00多件作品中,選了53件婺州窯作品赴景德鎮參加國際陶瓷博覽會。在博覽會的門口,師傅早就等候在那里,我把婺州窯作品小心翼翼地一件一件放到展柜上,53件作品擺滿了展柜。師傅說:“這些婺州窯作品都是你這兩個月內制作的?”我說:“是的。”師傅說:“真沒想到,你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內,能做出這么多而又這樣好的作品。”那次博覽會,婺州窯第一次展出,就得到了中外專家的贊美。師傅回龍泉后,欣然題字“婺窯新生,后繼有人”鼓勵我。

一次,我在師傅的工作室看到師傅的跳刀工藝非常嫻熟,我就問:“師傅,這些工藝的要領是什么?”師傅不馬上回答,不聲不響地走到鉗工臺前做了一把刀,然后在旋轉的瓷坯上均勻地用力,不一會,一件跳刀作品躍然在眼前。師傅說:“你有修坯基礎,跳刀對你來講很簡單,只要掌握坯體的干濕度,掌握坯體在機臺上的旋轉速度,掌握刀與坯的接觸面瞬間,一氣呵成。不斷地變化刀與坯的接觸點,能跳出各種不同的肌理效果。”我按照師傅的方法,試了一下,果然,一件均勻的跳刀作品成功了。此后,在我的當代婺州窯作品里,跳刀已成為一種主要的裝飾手段。

2006年10月,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在杭州世貿大廈舉辦,我的當代婺州窯作品《古婺遺韻》一組借助師傅的展位參加評比,師傅讓出他最醒目的地方,供我展示。《古婺遺韻》三件組合,一件利用跳刀裝飾的高額盤口,一件采用古代婺州窯六朝時期典型的連珠紋與網格棱紋的罐,一件用現代陶藝裝飾手法制作的陶座。三件作品用跳刀紋裝飾,印刻花紋樣,統一施婺窯草木灰釉,古樸端莊,設計造型新穎,得到了評委的一致贊揚,榮獲金獎。

在我眼里,師傅是個平凡的人,但在我的心里,師傅是個非常偉大的人物。他領銜的龍泉青瓷已被聯合國評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青瓷泰斗。我為有這樣一位師傅而驕傲,也為能成為徐朝興先生的徒弟而自豪。

徐凌(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竺娜亞(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

徐朝興大師既是我們的師傅,又是我們的父親。他常以自身的經歷現身說法,以自身的人生經驗教導我們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的青瓷藝術家。他一輩子追求青瓷藝術的完美,要求我們做到的無非也是完美。但完美永遠是追求不到的,因為人的理想、幻想永無止境。但正因為這樣的無止境,給了我們一種向前的力量,也給予我們不同于他人的壓力。

    他只有小學文化,一路闖關,闖入中國藝術的最高殿堂,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他從龍泉青瓷藝人中的普通一員,一路選拔,進入中國政界的最高議事大廳,成為第八、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他從學徒工開始,一路攀登,成為龍泉青瓷泰斗,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這些光輝榮耀,我們不曾日日看見,我們日日見到的是一位兩鬢斑白卻依然日日勤勞智慧的父親,不用語言多教導,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良師。

韓紅軍(徐朝興妻子):

我們老徐,一生最感激的人莫過于他的恩師李懷德,平時有事沒事總喜歡把李師傅掛在嘴邊。我們老徐一輩子沒怎么哭過,只有在李懷德師傅去世時,他才痛快地哭過一場。這不只是表達了老徐對恩師的追思,更表達了傳承人對前輩們高山仰止的敬意。

有一年,北大邀清老徐前去講授制瓷,當時他備課太認真了,總是說:“我一個小學生,能上大學課堂,這是我的榮幸、青瓷的榮幸,這門手藝一定得傳下去。”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綠寶石 |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