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遠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綠寶石藝術陶瓷館簽約的著名陶瓷藝術家
劉遠長,男,1939年7月出生于江西吉安。1959年考入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雕塑專業,1963年大學本科學歷畢業后,分配在景德鎮市雕塑瓷廠從事陶瓷雕塑設計,后擔任美研所所長、副廠長、廠長等職。劉遠長曾任雕塑瓷廠廠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西分會會員、景德鎮雕塑研究會秘書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他是業界赫赫有名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哈哈羅漢”的創作者,已創杰作無數;他是瓷都企業改革開放的踐行者,使傳統手工業企業重新煥發市場生機。
劉遠長通過手中的陶土,實現了個人價值,獲得了經濟、榮譽上的豐收。但是他依然感覺責任重大,因為他的目標是將瓷都的陶瓷產業做大、做強,使傳統瓷藝發揚光大。劉遠長如今雖已從工作崗位上退休,但是他卻沒有離開過為之奮斗的陶瓷事業,景德鎮雕塑瓷廠內的“劉遠長陶瓷藝術館”成為他的“第二戰場”,他在這里構思著新的作品,在這里摸索著藝術陶瓷的發展之路,也在這里見證著景德鎮陶瓷的復興。
一件作品暢銷20年
從小就喜歡畫漫畫的劉遠長,因偶然的機會考上了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雕塑專業。他對陶瓷的態度,也從最初的“無知”到以后的“慢慢知道”,從開始的“不喜歡”到“慢慢喜歡”,最終和陶瓷行業結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不解之緣。
在景德鎮陶瓷學院讀書期間,劉遠長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對西方藝術表現手法有了深刻的理解。歷史底蘊深厚的景德鎮,擁有眾多的民間藝人、能工巧匠,薪火承傳千年。畢業被分配到雕塑瓷廠以后,劉遠長從同單位的瓷雕老藝人手上學習了中國傳統雕塑的題材和手法。
作為景德鎮本土培養和成長起來的一代陶瓷藝術家,劉遠長從景德鎮這塊陶瓷的沃土上汲取了充足的養分,歸納百家之長,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陶瓷雕塑風格。劉遠長的早期作品以反映社會現實與革命題材為主,如他在1964年創作了“軋鋼”、“小秋收”,在1969年創作了瓷雕“毛主席在井岡山上”等。文革結束后,劉遠長的創作中心轉向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神話、道教、佛教、歷史人物等題材。這些題材大多為普通老百姓所熟知,但是劉遠長巧妙地運用創新的手法來處理傳統題材,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例如他在塑造作品“哈哈羅漢”時,一改以往的雕塑,把羅漢作為神仙雕刻的手法,突出羅漢人性的一面,刻畫了一個質樸可親的形象,使作品與老百姓拉近了距離。“哈哈羅漢”不但成為劉遠長的一件代表性作品,也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從問世迄今已經20多年,依然非常暢銷,訂購的人絡繹不絕。
作品被中南海收藏
在當上了景德鎮雕塑瓷廠的廠長以后,劉遠長有機會前往世界各國參觀訪問,這大大拓寬了他的視野,也擴大了他的創作領域,在傳統基礎上,有了新的探索和追求,這就是他以“寫意”為主的雕塑作品。這些“寫意”的陶瓷雕塑作品,突破了原來的嚴謹和寫實,用概括的線條、抽象的形象、強烈的色彩對比給觀眾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展現出奔放的風格。作品“海嘯”、“長相依”、“秋艷”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長時間的耕耘和歷練,讓劉遠長結下了累累碩果。他獨立創作的陶瓷雕塑作品達500多件,創下的產值以百萬計,獲得各類專業獎勵30多項,其中一等獎3項,在代表行業最高水準的全國工藝美術創作評比、景德鎮陶瓷美術“百花獎”評比中都榜上有名。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歷史博物館、人民大會堂等機構,都收藏了劉遠長的陶瓷雕塑作品。其代表作之一的“飛天天女散花”,曾獲得景德鎮市第一屆陶瓷美術“百花獎”一等獎,并被外交部作為國禮瓷送中南海收藏,享譽海內外。
臨危受命出任廠長
在改革開放前,景德鎮雕塑瓷廠的產品主要用于出口,銷往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國家賺取了大量外匯。
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景德鎮興起了辦陶瓷企業的熱潮,一夜之間,從學校到工廠到家庭,一下子冒出了一百多家從事雕塑陶瓷生產的作坊,景德鎮雕塑瓷廠的很多技術骨干紛紛流失到社會上。
而當時的景德鎮雕塑瓷廠,仍繼續在國有企業的軌道上經營。和當時的其它國有企業一樣,工廠是一個小而全的社會,企業里有很多附屬機構,如幼兒園等,全單位1400人的編制當中,就有600來人不從事直接生產工作,企業背負著沉重的包袱。
雕塑瓷廠的作品由于是手工制作,工人沒有積極性、技術參差不齊,產品質量很不穩定,產品出口嚴重滯銷。后嘗試轉內銷,但因產品質量問題,內銷同樣困難,工廠面臨難以為繼的局面。最困難的時刻,不得不靠變賣庫存的精美的景德鎮瓷器來維持運轉。
就在這個時候,劉遠長上任雕塑瓷廠廠長,拉開了景德鎮雕塑瓷廠的改革序幕。
成功施行企業改革
劉遠長認為,陶瓷雕塑屬于手工業產品,其性質和農業很相似,只有學習農業包產到戶的生產方式,才能夠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提高產品質量。而屬于國有制的雕塑瓷廠,經營機制還比較僵化。
為此,劉遠長引進市場機制,把雕塑瓷廠的產權和經營權分離,產權仍然屬國家,但是經營權則下放到個人。通過租賃經營,把整個雕塑瓷廠分解為幾十個陶瓷作坊,租賃經營的職工搖身一變都成了小老板。這樣一來,職工的勞動積極性大大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花式也不斷增加。
將工廠建成“城市名片”
1990年,也就是劉遠長擔任廠長的第二年,雕塑瓷廠率先引進澳大利亞波特歐肯公司液化石油氣梭式窯一臺,并順利點火投產,在業內引起巨大反響。梭式窯的引進,為無匣氣燒成快速成窯,消煙、除塵和節能探索出一條新路子,也為打造一個環境優美的雕塑瓷廠打下了基礎。1991年,雕塑瓷廠在江西省投資公司的貸款支持下,建成了具有明清特色的作坊群建筑“明清園”,成為瓷都景德鎮的一大景觀,大大改善了廠內的環境,吸引了大批客商和觀光旅游者的光顧,為工廠和職工帶來了豐厚的收入。
昔日手中并不寬裕的雕塑廠職工,如今已是今非昔比,不少企業職工擁有了私人轎車。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劉遠長在探索企業市場化改革上的實踐。面對紛至沓來的榮譽和稱贊,劉遠長卻淡淡一笑:“我只是接力棒中的一棒!”
如今的景德鎮雕塑瓷廠建筑古樸、環境優美,成為江西省唯一一家“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同時也是千年瓷都一張重要的城市名片。很多國家領導人都曾到訪雕塑瓷廠。世界各國的陶瓷藝術家也紛紛慕名來到集陶瓷研究、交流、買賣、旅游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雕塑瓷廠。從廠內所有標識均以中、英、日、韓四國文字標注這個細節上,就可以感受到雕塑瓷廠國際貿易、交流活動的繁盛。“景德鎮雕塑瓷廠要成為北京的798(北京一個著名的國際藝術區)!”劉遠長無不自豪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