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華夏,瓷的國度。千百年來,“汝、官、鈞、哥、定”五大名窯在中國瓷文化燦爛的篇章中綻放著各自的光彩,而作為“五大名窯”之首的汝瓷,更以“家有金銀萬貫,不及汝瓷一片”的頌言印證著它的特殊地位。
汝瓷因產自汝州而得名。汝瓷工藝考究,以名貴瑪瑙入釉,色澤獨特,隨光變幻。觀其釉色,自然古樸,撫其釉面,潤如美玉。汝瓷的釉面呈蟬翼狀,釉下有稀疏氣泡,在光線照射下時隱時現,如繁星閃爍。汝瓷之所以貴比黃金,是有歷史原因的。北宋末年,汝州的瓷業迅速崛起,三大汝窯呈鼎立之勢,星羅棋布的小汝窯爐火熊熊。汝瓷的釉色以天青為最高境界,而天青即為天之色,又彰顯著老子所闡釋的“道”的本色。在宋代,汝瓷作為祥瑞之物,加之其非凡的品質,僅限于皇宮使用。據說,大臣之中唯有權傾朝野的蔡京才能擁有,故又被稱為“汝官瓷”。然而,短短20年的時間,汝官瓷便因戰事罹亂,曇花一現,留給后世一個難解的謎。
追尋著汝瓷的身影,明清兩代都有人努力仿制,但均未成功。在匠人們“造天青釉難,難于上青天”的慨嘆中,汝瓷似乎被永遠留在了歷史長河中,沉睡不醒。
1987年4月,汝瓷在民間工藝大師朱文立的手里重生。這位被日本陶瓷界譽為“青瓷第一人”的汝瓷大師,在經歷了上千次的試驗之后,終于破解了汝瓷的制作密碼,使“青如天、面如玉”的天青瓷重現世間!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汝瓷燒制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朱文立作品《弦紋尊》
朱文立,河南省汝州市汝瓷博物館副館長,汝瓷燒制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河南省分會理事,綠寶石藝術陶瓷館陶瓷藝術顧問,中國民間藝術大師。1946年,朱文立出生于河南汝州一個普通家庭。高中畢業后,他便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入伍了。退伍之后的朱文立被安排到汝州市汝瓷二廠當工人,機緣巧合,他師從汝瓷傳人郭遂學藝。
走在村邊的小路上,一段段土墻上的汝瓷碎片激發著朱文立對這份古老藝術的向往之心,他決心要追尋數百年前失落的汝瓷。然而,失敗卻成了他的家常便飯。最初,朱文立參加了上級組織的公關小組,他們調了數十個配方,用各種窯火在試驗窯中燒制,均以失敗告終。后來公關小組撤了,朱文立開始自己琢磨。1982年開始,他花了5年多的時間,到野外采集礦石,調制配方,先后進行了1500多次燒制試驗。這期間,一個凄美的民間故事給了朱文立靈感——傳說北宋年間,一個汝瓷匠人因為燒不出天青瓷將被斬首,他17歲的女兒聽說活人入窯即可燒成,便趁父親不備跳入窯中,天青瓷終成。是不是骨頭起的作用呢?于是朱文立拿來了豬骨和羊骨進行試驗。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卻沒有出現他夢想中的天青色。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汝瓷燒制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朱文立作品《三犧尊》現收藏于綠寶石藝術陶瓷館
1987年4月的一天,又是一個出窯的日子,這一次已經連著燒了三天兩夜了,疲憊不堪的朱文立像往常一樣去查看的時候,令他魂牽夢縈的天青色汝官瓷呈現在他的眼前!多年的努力終于有了回報,他成功了!數百年前的“天青釉”汝瓷重現人間!
1988年7月,朱文立燒制的“天青釉”汝瓷通過了國家輕工業部和河南省科委組織的鑒定,填補了我國汝瓷這項空白。
此刻的朱文立沒有止步,他又開始了破解宋官窯失蹤之謎的新征程。在此后十余年的艱苦尋找中,他終于在汝州城內找到了線索,后經過考古人員的挖掘,文廟窯遺址和張公巷北宋官窯遺址露出了真容。2005年,朱文立又經過兩年多的試驗,把張公巷北宋官瓷燒制了出來。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汝瓷燒制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朱文立北宋官瓷作品《貔貅》現收藏于綠寶石藝術陶瓷館
2010年7月13日,朱文立的汝瓷作品——上海世博會吉祥物“海寶”在上海世博會河南文化周上展出,上海市市委書記俞正聲對其大加贊賞。66歲的朱文立,最喜歡宋徽宗描寫汝瓷的詩句——“雨過天晴云破處,諸般顏色做將來”。人生如瓷,瓷如人生。朱文立會繼續用自己的努力,為汝瓷也為自己“做”一個美好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