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張守智這樣做完全是為完成學院布置的課題,而非出于自己的喜歡。通過3年的測繪,枯燥的繪圖變得有趣起來,他漸漸發現了傳統紫砂的精華,當他從歷史上這500余把壺當中總結出了形體、線條、空間和實體關系的設計規律,并找出一些美的共性規律時,他對紫砂造型的設計已經在不知不覺間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后來再給產地舉辦培訓班,張守智就結合自己對歷史器型的認識給學員講解造型中的奧妙,并結合這樣的規律把握傳統經典器型的神韻所在。而通過對紫砂的研究,張守智終于理解了祝大年老師所說的“美食美器”的精髓,并將這些收獲運用在陶瓷設計制作中。
張守智以日用陶瓷設計制作揚名海內外,他自己則更愿意講述他與紫砂之間的因緣際會,紫砂,對于他的藝術生涯來說是一個有著特殊情結的起點,也是他在陶瓷設計制作領域頻頻出彩之際為自己帶來不息靈感的他山之石。
無論是紫砂還是陶瓷,張守智的作品帶有鮮明獨特的風格。他堅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理念,作品率真高雅,靈犀獨慧。在他參與的一系列與中國重大國家級節慶和重大外交場合相關的日用陶瓷設計中,人們一眼就可以認出這是典型的“張守智風格”。在人民大會堂多功能廳,在釣魚臺國賓館,在中南海紫光閣,在見證著中國外交事業發展的北京飯店的歷史陳列中,在北京懋隆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美瓷匯”,都可以看到張守智的作品,無論是中華龍的昂揚造型還是師承古典的青花斗彩或者粉彩套件,都融匯著他一生致力于陶瓷藝術發展與創新的不懈追求。
讓生活更美好精致就是陶瓷設計師的為人民服務
2013年,年屆81歲的張守智與著名畫家常書鴻的女兒、藝術家常沙娜合作推出了《敦煌》系列陶瓷餐具,這是一次完美的合作。常沙娜一生致力于敦煌藝術的發掘和整理,被譽為“敦煌女兒”,張守智將常沙娜的作品裝點成精美的陶瓷餐具,大氣靈動,頗具收藏價值,成為懋隆“美瓷匯”展品中獨具風采的精品。
在“美瓷匯”中,像《敦煌》這樣的精品比比皆是。張守智的兄長張守義是中國著名的裝幀設計大師,已然作古。他生前為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包括盧梭的《懺悔錄》、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在內的許多世界名著設計了剪影風格的封面,至今仍為后人所學習借鑒。在“美瓷匯”的展品中,就有張守智以兄長的作品為圖案設計制作的杯盤,作為親兄弟的裝幀大師和陶瓷設計大師的手足之情在作品中得以永存。
“美瓷匯”中展出的張守智的作品,每一件都別具收藏價值,然而,張守智對陶瓷藝術品的收藏有著獨到的理解,“我們一個陶瓷杯子賣兩元,歐洲一個陶瓷杯子賣四五百,為什么?”在張守智看來,這是迫切要改變的。雖然中國發明了陶瓷,然而在陶瓷漫長的發展史中,中國只是陶瓷的量產大國,生產和出口陶瓷制品的附加值很少,只有堅持走自主創新品牌的路子,中國的陶瓷業才能獲得新生。“設計師的藝術創作是為什么?”張守智說,“我以為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更精致、更有文化意味。能讓陶瓷誕生國度中的普通人用上最精美的陶瓷日用品,就是設計師在為人民服務。”在張守智看來,一件陶瓷藝術品的誕生并不是為收藏,而是為生活。生活更美好、更方便,即使是一只小小的餐具,也要能給用它的人帶來幸福感,這才是藝術創作和藝術品的價值所在。
帶著這張毛主席手繪的圖紙深入景德鎮,完成了設計和改造
81歲的張守智是一位有趣的老人,講到這里,他隨性地在筆記本上畫下一只“中山筒”飲杯圖樣。他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和初期,這是茶杯的基本形狀,其間出現過蓋子上帶蜜桃裝飾和環狀把手的蓮子杯,蓮子杯的杯耳形狀精美卻工藝復雜。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張圖紙,是毛澤東親手繪制的茶杯圖樣。“毛主席提出的意見是,蓮子杯雖然美麗精致,但是清洗起來非常不方便,無形中增加了服務員的工作難度,建議能化繁為簡,讓茶杯既好看又實用。”張守智在紙上畫下了這張深植于他記憶中的圖樣,“這就是到現在還廣為使用的會議用茶杯,杯型簡潔,杯耳空間很大,便于抓握,杯蓋上的桃子變成了圓形球狀。杯子的容量也足夠大,不必在會議中間勞動服務員不斷加水。”雖然歷經幾十年,這仍是最多見的、中國特色的茶杯,到現在,盡管其圖案已經極為豐富,但在中國各級政府和領導人的會議桌上,出現最多的茶杯仍然是這一種。當年,張守智帶著這張毛主席手繪的圖紙深入景德鎮,在那里完成了其設計和改造,至今,景德鎮人仍親切地稱之為“勝利杯”。
“勝利杯”的故事長久地影響著張守智的日用陶瓷設計理念,中國特色的精美、實用成為他一生堅持的設計理念之一。而“勝利杯”的故事同時也讓他深刻地理解了藝術為人民服務的精髓。正因為如此,張守智在他的藝術道路上一直致力于發現新的、更加具有實用性的材料和工藝,包括他現在致力于發展的高石英瓷產品的使用和推廣,他的理想是提高中國陶瓷特別是生活用瓷產品的文化含量,降低生產成本,讓這個古老的瓷器之國的人們能用上自己心儀的產品,“從餐桌上提高生活質量,讓生活更美好、更有文化意味”。
看一個國家、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創新,人們常常會從藝術家的作品入手,那是最直觀的展示,也是最有說服力的宣傳。如果想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后中國陶瓷業的發展和一步步取得的成果,看張守智的60年作品展,是一個極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