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三 談大師資源與大師使命突破從創作室走進收藏室的命運
北京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唐克美在發言中,直指大師資源與大師使命的問題。從參觀黃松堅作品展中受到觸動。她說,本著保護人才、保護技藝的初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已經評了五屆。不過,很長時間以來,中國為什么要評工藝美術大師,大師評出來以后又為了什么?這些問題的回答似乎有些模糊。
她認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是千百萬工藝美術隊伍當中的精英、佼佼者,他們應該是工藝美術大師當中的先鋒人物,是旗手,他們應該用自己的學識,自己的情操,自己的作品去引導工藝美術的發展。
“現在像黃松堅老師這樣的展覽太少了。”其中一個事實是,現在許多大師的作品創作出來以后,就從創作室直接進了收藏家的手中,社會大眾不能了解它們,不能欣賞它們。“工藝美術美好的形象,應該讓社會、讓更多的人來了解。”
她呼吁,各地各部門應通力合作,為這些大師們在中國美術館、今后的中國工藝美術館有計劃地舉辦展覽,形成宣傳的持續性和影響力,也讓大師們看到自己在整個藝術發展當中的責任與使命。“我們的大師應該創造經典作品,經典作品是不過時的,甚至我們大師應該是去創造藝術的永恒,這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英應該的責任,也是我們的期望。”
稿三清華大學教授張守智深情回憶: 1953年石灣公仔第一次上京 歷經“文革”風雨至今完好保留
我第一次見到石灣公仔是1953年。當時文化部在太廟舉辦第一屆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展覽,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舉辦陶瓷藝術專題展覽。通過時任廣州市市長的朱光先生等的引薦,石灣陶瓷雕塑進入了北京。當時,石灣公仔在北京引起的反響非常大,以至于中央美術學院的雕塑系老師每年都會一段時間帶著學生到產區和生產相結合,創作新作品。
1953年當時的展覽結束后,展品由文化部交給中央美院,中央美院交給工藝美術系保留,最后放在了中央工藝美院的資料室保留(中央工藝美院后來并入清華大學,成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破四舊”時我們象征性地砸了一個石膏像,從而在整個“文革”中保全了所有文物,包括繪畫和工藝品,我們石灣的公仔雕塑一件都沒有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