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野亭(1884-1942),名平,字鑒,號平山、平生、老平、垂釣子,亦號“傳芳居士”、“平山草堂主人”,齋名平山草堂,江西省樂平市人,“珠山八友”之一。早年考入江西省立窯業學堂,拜張曉耕、潘勾宇為師,是20世紀前期景德鎮陶瓷美術革故鼎新的著名陶瓷藝術家。
他的山水畫清新、雅麗,是名噪一時的青綠山水畫家,一直為后人所仰重、仿效,足足影響了半個多世紀。從藝30多年從未離開過景德鎮,創作了許多代表那個時代的精美作品,作品受到國內外收藏家的青昧并爭相收藏。
翥山汪平
樂平市樂港鎮傳芳汪家村,汪野亭故居老態龍鐘。故居沒有明顯標志,外墻剝落,有些破損,雕梁仍在,屋內有一些老舊家具,還在用著老式的柴火灶,堆在屋檐和屋內的農具、木架和竹片都在表明,現在這幢屋子的主人靠務農和種大棚蔬菜為生。門框上貼著的那對破舊挽聯,似乎也在為這幢老屋的陳舊哀悼。
126年前,清末光緒十年,屋子的主人汪享榮正高興得合不攏嘴,他剛剛抱了金孫,也許是期望這個孫兒一生平安,他替孫兒取名“平”。后來這個小孩又名野亭,號元鑒,正是后來開景德鎮瓷畫界專業畫家學“文人畫”之先河的“珠山八友”之—。
一個普通的農民,喜愛孫兒的最直接表現,就是寧可自己外出務工和起早摸黑給別家送水,也要積攢學資送孫兒進私塾。當時鄰村余秀才在汪氏宗祠設立的私塾授課,長孫汪平孫記得:“祖父在私塾學了經學,傳統造詣和文化素養很高,是老師的得意門生。”少年時代,汪野亭就鐘情繪畫。他入學時正值宗祠修葺,請來雕刻師、畫師雕梁畫柱。梁柱間所繪的山水樓閣、花鳥蟲魚,使他目不暇接,藝趣盎然。他課余向畫師們討教并借來畫稿認真臨摹,畫師們見他謙虛好學,都樂于指點。有了這些畫師的啟蒙,汪野亭常常在課余去村頭描繪故鄉起伏的山巒、彎彎的小河、碧綠的田野、蔥蘢的林木、恬靜的村舍 至今在傳芳村仍流傳一個故事。因為汪野亭好學苦學,他的繪畫技法日趨熟練,鑒賞能力也隨之長進。他得知外婆家廳堂掛有好畫,迫不及待準備紙筆墨硯前去臨摹,仔細讀畫,頓感此畫確比宗祠處的畫藝技高一籌,遂撥亮油燈,欣然運筆。時過子夜,外婆促其休息,見外孫畫興正濃,不擾而退。晨曦時,外婆見外孫趴桌酣睡,眼潤鼻酸。為了勉勵外孫,便將這些畫送給汪野亭,并囑其精心鉆研,刻苦求進。外婆的畫和諄諄教誨,為汪野亭日后步入畫壇鋪設了又一道臺階。
汪野亭潛心學畫,從不滿足現狀,一心尋求深造機會。但是現實是他必須考慮一家人的生活來源和深造的開支,傳芳村民都知道:“為了生活他在私塾教過書。”又是祖父汪享榮資助,汪野亭考入“江西省立窯業學堂”。
這年他已經22歲,已經成家,尚待立業。他不知道,一個嶄新的世界正在等待他。
窯業學校
饒州府江西省立窯業學堂,又名江西省立甲種工業窯業學校,校址在今天的鄱陽。該校師資雄厚,聘請的教師大多是留學日、美的學者和專家,培養了很多陶瓷、藝術方面的人才,后來成為“珠山八友”的程意亭、劉雨岑等人當時也進入這所學校學習,他們選擇的是美術專業。
他師承張曉耕、潘甸宇先生學習花烏。張曉耕既是釉上、釉下彩繪的全能藝人,又是才華出眾的書畫名家,金石、書畫和花鳥、人物、山水無不擅長,他的刻瓷、微雕和指頭畫也有很深的功力。潘匋宇則是清末民初的繪瓷名家,出自他筆下的彩瓷作品,無論是人物還是山水、花鳥均甚精湛,筆法清新奇麗,他也被后人稱為景德鎮現代彩繪的奠基人。優秀的老師、正規的教學、系統的培訓,為他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
因為家境清貧,為了減輕祖父的負擔,汪野亭半工半讀,課余替瓷商繪瓷,既緩解經濟拮據,又學以致用。1909年,25歲的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進入景德鎮以繪瓷謀生。
他終于要立業。
平山草堂
彼時景德鎮官窯解體,民窯興旺,陶瓷藝術行業掀起棄舊立新的浪潮,一批科班出身的文化人及有識之士紛紛自立門庭,組建學術研究社團。汪野亭來景德鎮后改學山水,一開始仿習清初“四王”,繼而學石濤。汪野亭受石濤影響尤其深,石濤辭世后葬于“平山堂”后“方松嶺”,汪野亭就把自己的畫室命名為 ”平山草堂”,還為他1906年出生的長子取名“松”。
“平山草堂” 致力于 “淺絳山水”和“新粉彩山水”的研究。
程門、金品卿、王少維活躍于同治與光緒間,他們把瓷胎當作紙絹,作畫題字其上,注重融詩、書、畫于一體,是以“文人畫”入瓷的先驅。汪野亭的早期瓷畫亦受程門一派淺絳彩山水畫的影響,構圖疏簡,設色以淡赭為主,兼施淺綠,以其色彩單純,底料淺淡而顯清幽雅致。他如魚得水,開始自由創作富有個性的畫,但又講究筆墨情趣,重意境、求神韻。
他率先運用“通景山水”章法裝飾瓶類制品,開20世紀初景德鎮粉彩山水裝飾章法的新風。所謂通景,就是將一個畫面以一個完整的構圖,在圓柱式的器皿上展開,讓人從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到完美的畫面。即將山水相連、境氣貫通成一個整體畫面,布局在各種造型的器皿上,一改以往僅一面飾畫,另一面題款,或在錦地開光的斗方中作畫的山水裝飾故習。自然界山外有山,流水不息,意境萬千,乃天設地造的四時景觀。“通景”法在表現自然景觀時,使觀畫者冥想“山水源頭無覓處,游子信步山水中”的意境。在陶瓷繪畫史上,花鳥、圖案采用通景法較多,而山水
畫大多都是在圖案開光的小面積上作畫。汪野亭的山水畫采取山水相連、云霧飄逸等巧妙的連接處理,形成360度的完整構圖,沒有勉強的連接痕跡。
他還致力于墨彩山水的工藝變革。傳統的墨彩山水,一般用 “艷墨”作畫,汪野亭另辟蹊徑,選用珠明料作畫,再加蓋雪白。可工細:可奔放、可純以線描、可多種皴法并用、可染擦濃淡,隨心所欲。燒成后,乃見一層淡雅的紫色保護著畫面,使畫面特別柔和清雅,層次豐富,韻味盎然。他用此新法繪制的墨彩瓷板畫《江山勝景圖》,在1915年巴拿馬博覽會上,以獨樹一幟的新技法獲獎。獲獎后,美、日友人慕名來景德鎮,盛情邀請他出洋發展,他毅然婉辭。
他舍不得的,自然是故土,還有故土上的親人、朋友。
八大名家
雖然身處亂世,汪野亭的創作是自由的,他的朋友也是志同道合的。他受聘于“景德鎮陶瓷職業學校”任專業教師,赴上海、南昌等地舉辦個人作品展覽及瓷藝交流,又參加吳靄生、王琦組建的“美術研究社”、“月圓會”活動。時人稱這些開景德鎮瓷畫界專業畫家學“文人畫”先河的陶瓷名家為“八大名家”,后人稱之為“珠山八友”,汪野亭就是這個群體的核心成員之一。
因為出身科班,又讀過“經學”,教過私塾,汪野亭成長于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又勤奮求進、博采眾長以拓寬思路。他對歷代名著名作必細讀深思,賞其風格,悟其意境,師其內涵。他崇尚宋人山水之嚴謹、明沈周之豪放、清王石谷之清麗厚實,心儀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創作精神,地處贛東北浮梁山區的景德鎮及其鄰近的祁門、婺源、黃山、樂平的名山古剎,無不留下他的足跡。他師山師水,集天然意境,構思作畫。
汪野亭的粉彩工藝變革,豐富了景德鎮粉彩山水的時代風格。日寇入侵中國的年月里,景德鎮的瓷業日益蕭條,為了生計,他只有放下瓷畫筆拿起紙畫筆,賣畫糊口。不料他的無奈卻造就出雨景、雪景山水的功底,他畫的雪景筆筒意深,雨景水墨淋漓,氣勢宏大。紙畫面世后,登門求畫者不斷,在樂平、景德鎮、南昌、上海等地流傳甚廣。
汪野亭喜交文化人、貧困者、僧人、道人,“月圓會”內八友自不必說,瓷藝圈內與汪野亭常來常往的,有吳靄生、王步、汪大滄、時幻影、陳香生、余灶昌等摯友,汪平孫有印象的是:“祖父交往的人很多,我印象最深的是‘何花子,,也就是何許人,因為這人名字太怪。每個月農歷十五他們會聚會一次,一個人帶一幅畫去約定東家,探討之后畫作就送給主人。”上層社會中愛好藝術的文人雅士,也常與他賞瓷論畫。杜重遠先生在江西瓷業公司任職期間,在景德鎮籌辦“民眾教育館”,常邀請汪野亭商討有關事宜,杜先生居官不傲,舉止有度,為汪野亭所敬佩,兩人相互尊重遂成知己。
傳芳居士
關于汪野亭,他的重情重義仍在故鄉傳芳口口相傳,因為故鄉情結,晚年他還自號“傳芳居士”。村民就聽祖上說過很多汪野亭的故事。
當年出入汪氏畫室的,不乏為謀利而來的權貴者,汪野亭深知來意,不亢不卑,泰然處之。某專員五次求畫未果,其警衛拔槍相逼,專員按住手槍并訓斥手下休對先生無禮。汪野亭見此雙簧戲法,促其開槍,專員掃興而去。汪天湊說:“他當年不愿事權貴,為此還砸過畫,可是家里人一出現就很高興。他和兒子汪小亭回家鄉探親,給每家都畫過畫,只是我們不知道價值,要么在文革時砸掉了,要么后來低價賣給了別人。”據說當年,賣菜為生的樂平同鄉王榮初,涉嫌地下黨被當局逮捕,汪野亭以身家性命將他保釋;到景德鎮謀生的樂平人境遇困難他都盡力相助;街坊或親朋間發生糾紛,必請汪野亭主持公道調解,他不偏不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雙方心悅誠服,而赴茶館調解的茶資,結賬者乃汪野亭。
汪平孫那時還小,他說“搞藝術的人自古以來都清苦,我們那時家境也很清苦。我記得祖父50多歲就拄根拐杖、駝著背。有一次吃飯,大家問祖母吃什么菜,她說吃‘蝦米’。實際上就是把一盤鹽放上桌子中央,大家蘸著下飯吃。但是再窮他的畫也不會便宜賣。”
不過在聞名遐邇的時候,汪野亭沒有斂財為后輩購田地、置房產,而是諄諄告誡子孫,可以繼承的只有父輩的技藝,要靠自己十個指頭磨礪成才,方可終身享用。
后來他膝下三男一女,有三人都從事陶瓷藝術。長子汪小亭聰慧有悟性,未滿30便小有名氣,被譽為景德鎮八小名家之一;次子汪少平穩重勤奮,專攻設色,功底出眾,與其兄小亭均是國營藝術瓷廠的粉彩骨干;三兒汪青,1956年畢業于湖南大學,同年被選送赴前蘇聯莫斯科大學攻讀博士,取得學位后回國,任教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小女汪桂英,1954年畢業于江西師范學院藝術系,于輕工部陶研所從事陶瓷藝術研究40余年,系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他的弟子也成就非凡,“汪派山水”成為景德鎮瓷畫界重要的藝術流派。
1942年日本轟炸景德鎮,汪野亭辭世,500多位來自各方的人士,護送其靈柩上船回樂平安葬。在外畫瓷30余載,他終于魂歸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