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洗硯池晉墓出土青瓷胡人騎獅
瓷器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越窯青瓷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窯系,因其器物胎骨堅致、施釉均勻、色彩青翠瑩潤而著稱,是我國古代文藝、工藝領域的一朵奇葩。在山東省臨沂市博物館,收藏了一件被譽為“國寶”的西晉越窯青瓷胡人騎獅。
青瓷胡人騎獅出土于山東臨沂洗硯池晉墓,是2003年王羲之故居公園擴建時所發現。洗硯池晉墓2號墓為雙層券頂夫妻合葬單室墓;1號墓為單層券頂雙室墓,葬三個未成年人。東墓室是兩個不足兩歲的嬰兒,西墓室是一個六七歲的兒童。有專家推斷,這可能是一座罕見的古代兒童“冥婚”合葬墓。
作為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洗硯池晉墓墓體規模宏大,出土文物豐富。經專家鑒定,屬國家一級文物7件,其中又以青瓷胡人騎獅最為引人矚目。
青瓷胡人騎獅制作精美,胡人濃眉大眼,高鼻大耳,絡腮胡須,鬢須上翹。頭戴網紋卷沿高筒帽,帽中間飾有凹弦紋,帽后兩帶交叉下垂。身著圓圈、十字形紋衫褲,足穿網紋履,端坐于獅背上。左手揪獅耳,右手執便面于胸前,目視前方,呈駕馭雄獅的威嚴氣派。臥獅怒目,張口,獠牙外露,頜下有須,長尾呈樹葉狀下垂,尾尖上卷,獅身印有圈形斑紋,蓖劃鬃毛,通體施青釉。人獅通高27.1厘米,獅身長20.5厘米、寬10.1厘米。
青瓷胡人騎獅造型獨特,通體施青釉,釉色瑩潤光亮,色澤清雅,柔和悅目,全國罕見,被專家譽為極品國寶。整個人物刻畫栩栩如生,青瓷釉面光滑,玻璃質感強。無論是燒制工藝,還是人物刻畫方面,都是一件難得一見的青瓷藝術精品。最吸引人的,是那頂近似夸張的高帽,如果工匠是按比例雕塑的話,那么,帽子的高度至少達1尺!
據了解,“青瓷胡人騎獅”在資料記載和考古發現中共出現4處。文獻記載中有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的“神人獅子”,藏品有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青釉騎獸器,陳國楨個人收藏的胡人騎獅。該類器物中,洗硯池晉墓出土的青瓷胡人騎獅為精品。
對于青瓷胡人騎獅的用途,一直存在著水注與燭臺之爭。一說為“水注”,認為將水由頂部胡人帽子處灌入,以供文人墨客研磨之用。連研磨之物都如此精巧設計,足可見臨沂書法風行盛況,亦無怪于書圣王羲之、亞圣顏真卿都誕生于臨沂。一說為“燭臺”,即胡人帽子為插蠟燭照明之用,認為該器物有管狀口而無流,不像盛水的樣子,也與硯、筆筒等文具不相匹配,故從實用、形態和體重來看,都應以用于插燭照明為宜。但無論該器物的實際用途是水注還是燭臺,都具有辟邪的功用。
青瓷胡人騎獅制作精美,給我們展示了獅文化、胡人文化和墓葬文化等多種文化,是我們研究和探尋晉代文化的重要器物。
獅子的產地不在中國,在非洲、南歐、南美和印度的西北部,中國最初認識獅子及西方的獅文化,稱之為殊方異獸。魏晉南北朝時期,獅子并與佛教在亂世之中得以傳播。獅子也是佛教中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走向了民間。由此,獅子這一外來動物被添加上本民族特有的精神觀念,作為民間辟邪納吉的日用器物,成為桌面上的器物和墓室中的鎮墓獸。
胡人手中所執便面,也就是扇子,為魏晉常用物品,主要有三項不同功用:實用、禮儀和辟邪。便面作為辟邪之物,可以除邪驅鬼,保衛墓主的安寧,同時也是辟邪升仙的道具。同樣的器物也出現在陳高華《中國服飾通史》中的兩晉持便面風帽瓷俑。漢晉便面所持的方式有扇面向里、向外和平持,向外多為侍者或舞者,向里多為自用。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竹扇,其形制與該墓胡人所持相同。
胡人是中國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和西方各民族的泛稱。人們把胡人戴的氈帽叫“渾脫帽”,中原地區就出土過頭戴氈帽的胡人俑,它們戴的帽子,有的尖頂,有的方頂,這么高的帽子非常罕見。洗硯池晉墓的青瓷胡人形象因與北方胡人的服飾和形象有著明顯的差別,其來源應屬不同的地域,應是通過南海海域到達中土的西域胡人。
青瓷胡人騎獅器物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蘇、廣東、山東、河南、安徽等省,也是越窯產品的輻射區。該類器物自南向北傳播發展,并在晉代越窯興盛時得以大量生產和傳播。
(作者系王羲之故居館員、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