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褐彩印花飛蝶紋瓷枕
“器物是文化遺留在它專屬時空中的痕跡”。
長沙窯窯址位于湖南省會長沙市所轄的望城縣石渚湖附近,唐時稱為石渚窯,興起于約8世紀末,衰落于10世紀初。它融合了南北瓷藝,創新出別具一格的彩瓷,是第一座彩瓷之窯。此外,長沙窯還是第一座將書畫藝術與制瓷工藝結合的瓷窯。唐代酒香盛飲,老幼嗜茶,在文人的推動下,酒、茶之風升華至文化層面,開始與詩書畫藝術結合,并物化、定格于長沙窯瓷器……

白釉紅綠彩寫意紋壺
通體施白色釉,流左側飾以綠彩,右側飾以紅綠彩,底部露胎。此壺同時呈現紅綠彩,十分珍貴。

青釉褐綠點彩紋壺
點彩是西亞民族常用的裝飾紋飾,在長沙窯瓷上常見,反映了西亞文化對長沙窯的影響。褐、綠點彩組合紋飾是長沙窯極富創意和成功的裝飾手法,色澤明艷,布局大氣有致,顯示出不同一般的藝術魅力。

青釉褐綠彩雙獅鎮紙
鎮紙以雙獅為造型,雙獅臥于一方形底座板上,頭部朝向相反,雙耳豎立,雙眼炯炯有神,頸部均系有一帶鈴鐺的頸圈,全身有刻劃的毛發。雖為手工捏制而成,但神態非常逼真。

青釉褐綠條彩紋水注
長沙窯的條彩多以釉下褐綠彩為主,均成垂流狀或浸漫狀,手法為蘸彩流飾,流紋長短粗細隨勢,變化無定,有流動的美感,意趣天真自然。
雖然瓷器飾彩并非長沙窯的首創,彩瓷普及之功則推長沙窯。長沙窯首創釉下多彩,不僅有褐彩,也有綠、紅、藍等彩。彩瓷的普及,改變了越窯青瓷、邢窯白瓷為代表的“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架構了青、白、彩瓷鼎立之勢,預示了彩瓷時代的到來。

青釉褐彩“嶺上平看月”詩文碗
通體施青釉,釉色稍泛黃,碗心釉下褐彩書寫“嶺上平看月,山頭坐囗風。心中一片氣,不與女人同”五言詩一首,表達出詩人高標獨步的人格理想。

青釉褐綠彩“竹林七賢”詩文瓷罐

青釉褐彩“君生我未生”詩文壺
多棱短流下方以褐彩書“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五言愛情詩一首,是描繪男女因相見恨晚而造成不能相守的遺憾,詩意纏綿悲哀,耐人尋味。

青釉褐彩“仁義禮智信”題記壺
流下褐彩書“仁義禮智信”五字,其最早見于《孟子•告書上》,為儒家提倡的五常,貫穿于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長沙窯是第一座將書畫藝術與制瓷工藝結合的瓷窯。長沙窯茶酒具上的詩文,絕大部分為《全唐詩》所不見,且有題材多樣、形式生動的繪畫作品。這是迄今為止發現數量較多的唐代藝術真跡。長沙窯與書畫結合,自此,“瓷有書畫而雅,書畫以瓷而載”——瓷器藝術化,為瓷器增添了文化及藝術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