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窯文化屬于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1957年開始經甘肅省博物館等機構對馬家窯遺址進行了多次調查。發現馬家窯類型疊壓在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之上,說明馬家窯文化和仰韶文化關系密切。雖然兩者燒造工藝大相徑庭,但在紋飾等方面有著頗多不同。考古界曾經對馬家窯文化的命名以及馬家窯文化是否包括半山、馬廠類型,有過許多爭議和主張。經考古發掘臨洮寺洼山遺址,直至1961年考古界正式使用“馬家窯文化”名稱,并將半山、馬廠類型歸入馬家窯文化;通過豐富的馬家窯遺址文化內涵,藏界對馬家窯文化及其分類認知度很快,公認該遺址包含有:廟底溝類型、石嶺下類型、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辛店文化等。其中以馬家窯類型最為豐富,半山類型最為精彩。

安特生晚年
瑞典地質學家兼考古學家(Johan Gunnar Andersson)安特生(1874.7.3~1960.10.29), 于1914年受北洋政府邀請來到中國,時任中國北洋政府地質礦產顧問,協助中國地質學家尋找鐵礦、煤礦,主要負責調查北方煤礦的分布與儲藏,并參與地質研究所的教學和陳列館的籌建等工作。在得到北洋政府批準的前提下進行了一系列田野考古調查活動,成績斐然。

安特生拉開了周口店遺址發現、發掘的序幕
1921年夏,安特生與奧地利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發現并試掘:北京周口店第一地點,又稱“猿人洞”、通俗的稱為:“北京人”遺址。自此,拉開了中國史前考古學以及近代田野考古學的序幕。
1921年10月安特生在黃河中游的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命名為仰韶文化。這是中國考古史上第一個以遺址地名命名的考古遺址先例,并成為中國考古學文化命名的通則,沿用至今。繼發現仰韶文化之后,為了尋找中國更早的古文化遺址,安特生考查隊自河南出發,沿黃河逆流上行來到陜西和甘肅。

安特生在蘭州購獲的彩陶
1923年春天安特生考查隊到達甘肅蘭州,偶爾從地貨攤上發現了一個裝著煙葉的舊彩陶罐,并購買了一批出自洮河流域以半山、馬廠類型為主的彩陶(圖三:安特生在蘭州購獲彩陶),并把這批彩陶相繼寫入了他的考古報告。1924年,終于在甘肅省臨洮縣洮河西岸的馬家窯村麻峪溝口,首先發現史前文化遺址并試掘,命名為“馬家窯文化”。

安特生著《甘肅考古記》六版配圖
1924年安特生重返臨洮縣,6月26日在臨洮縣以西的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發現文化遺址并試掘,命名為“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圖四:安特生著《甘肅考古記》六版配圖,上圖 半山所得 高38.6厘米,下圖 瓦罐嘴所得 高 29.9厘米);安特生繼續向西進入青海,在湟水流域發現文化遺址經試掘,命名為“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

安特生在廣河邊家溝發掘時繪制的發掘現場圖
1924年安特生先生完成了他在甘肅、青海兩地發掘考察工作,發掘的文物一共裝了25輛馬車。在此期間相繼發現并系統發掘了:朱家寨遺址、卡約文化遺址、灰嘴遺址、辛店遺址、齊家遺址、寺洼文化遺址、沙井文化遺址、邊家溝遺址(圖五:安特生在廣河邊家溝發掘時繪制的發掘現場圖;下圖為采集員莊永成在廣河邊家溝發掘資料圖)……一系列的發現和發掘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924年發表《甘肅省的考古發現》,文中涉及中國文化起源假說在中國學術界引起軒然大波,受到考古界的駁議;

《甘肅考古記》左七版、右八版 圖選
1925年,即中華民國十四年六月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印行:安特生著《甘肅考古筆記》、樂森璕譯。圖文并茂的闡述了他在甘青考古發掘的情況(圖六:《甘肅考古記》左七版、右八版 圖選),并在書中對之前的“假說”進行了修正。

安特生在瑞典陪同王儲參觀中國彩陶
安特生和中國北洋政府曾經簽訂過一個協議,先將器物全部運往瑞典初步研究,然后將一半退還給中國,據瑞典東方博物館記載,截止1936年共計七次退還文物;安特生以中國文物為依托,于1926年創建了瑞典東方博物館。目前館藏文物約10萬件,各類中國文物占到80%以上。館藏中國文物總數在西方博物館當中排名第二位,僅次于大英博物館。其中,中文圖書收藏量為北歐第一,仰韶陶器大概400件以上(圖七:安特生在瑞典陪同王儲參觀中國彩陶 資料圖)。不少藏品在中國博物館也稀見。
到1943年安特生將長期研究的中國史前史工作做出了最終總結,出版了《中國史前史研究》,并作出結論:仰韶彩陶與近東無關。
安特生先生是中國史前考古學以及近代田野考古學拓荒者,對中國考古學和馬家窯文化的發現起到了先導作用。使馬家窯文化在上世紀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載入世界遠古文化史冊,是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做出的貢獻!
盡管從發現馬家窯文化遺址到現在還不足百年,但在考古發掘和學術整理研究等方面成績斐然!
距今5000年左右,中原和沿海地區的彩陶文化逐漸衰落。馬家窯彩陶依然延續發展了一千三百多年,并且將史前彩陶藝術推向了前未有的鼎盛階段,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成就,相對世界同期彩陶更顯出類拔萃。
從考古發掘報告地層疊壓情況和分布范圍來判斷,馬家窯半山類型文化基本與馬家窯類型相同,半山類型屬于馬家窯類型的演變,馬廠類型又是半山的延續,呈逐漸西移趨勢……
彩陶上記載著幾千年來大地和泥土最原始信息。一件成功的彩陶,在完成造型成型工藝后,先用卵石等磨制工具對器表進行反復打磨、磨光,使器物表面達到一定的光潔度;在陶坯尚未完全干透時進行彩繪(主要以黑、橘紅、橘黃三色為主,偶爾也有白色;有的器物表面還要涂紅色或白色的陶衣,馬廠時期紅色陶衣最為多見。),所需的顏料來自天然礦物,要經過篩選、研磨和稀釋才能用于彩陶繪畫;最后經高溫燒制出器表光亮、色澤鮮亮、顏色牢固、經久耐用的器物。
其中,半山時期年代約為公元前2900~前2350年,主要分布在黃河上游及其支流,經濟生活與馬家窯類型時期基本相同。常見的器物仍以:罐、甕、缽、瓶、盆等飲食器和貯藏器為主,總體彩陶數量增多、體量變大。這反映了農業定居生活的進一步穩定和成熟,促使制陶業更佳發達。
從陶器彩繪顏色來看,早期以石嶺下為例,多以黑彩單色較多;中期以半山為代表,多以黑、紅彩相間居多,以黑彩鋸齒紋為骨架構成的各種圖案最為常見;晚期以馬廠為代表,黑彩鋸齒紋已很少見到,多見運用紅、黑彩在紅色陶衣之上描繪先民對大自然和生活所見、所思的題材。
從繪制題材來看,半山紋飾以繼承馬家窯類型幾何圖案為主,運用點、線、面平涂技法勾畫出多姿多彩的紋飾。巧妙的將幾何圖形與抽象而夸張的紋飾進行有機的組合,傳遞著先民對生活的贊美、追求美感的熾熱情感;常見紋飾主要有漩渦紋、葫蘆紋、鋸齒紋、菱形紋、弦紋、水波紋、網紋等紋飾。
最具代表性并且貫穿馬家窯文化各個時期的典型紋飾為:水波漩渦紋和鋸齒紋。它們在繼承和演進過程中形態各異、變幻莫測。無論是旋轉起伏、動感極強的漩渦紋,還是象鋸齒一樣排列有序、大氣恢宏的鋸齒紋,還是整體欣賞充滿遠古神秘色彩組合圖案,總是給觀者帶來史前文化的視覺享受和心靈感受。
整體看半山時期彩陶,造型豐富美觀、形體飽滿、紋飾精美、器表打磨更為光滑。古樸恢弘的器物比較集中的反映出半山類型成熟完美的品質。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漩渦紋彩陶罐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漩渦紋彩陶罐(初級清洗,領部有傷,但不缺肉。),罐高:43厘米,腹部周長:120厘米、泥質紅陶。平視該器物,筒狀直頸略向外撇,上部膨圓豐滿的鼓腹近似于半圓型,下腹部逐漸收斂,小平底便于放置在地上,腹中下部兩側C型扁耳一對。
直頸繪帶狀弦紋和三角紋,頸與肩交接處帶狀弦紋;在肩、腹主題區域先用紅彩繪制四個漩渦紋旋心,作為定位點,然后以紅彩 “S”小弧線相連四個旋心;
再繪多道黑彩鋸齒紋與紅彩相間帶狀弧形線條,利用轉折點遞進的變化,表述黃河波瀾翻卷、奔流不息的動感美(黑彩單邊繪鋸齒紋,肩部三條鋸齒向下、腹部四條鋸齒向上,旋心黑色鋸齒向內。)。

漩渦紋彩陶罐俯視圖
俯視運動不息的黃河水(圖九:漩渦紋彩陶罐俯視圖),與腹部漩渦紋共同構成旋轉急流、磅礴之勢。這是先民們在生活實踐中認識大自然的產物;在C型扁耳跟部黑彩繪帶狀弦紋,空白處填充網紋,似在講述先民不畏大自然,描述撒網捕魚蝦的生活場景,令人遐想萬千;最后延黑彩弦紋底邊繪常見的連弧垂幛紋。
該器物器表通體打磨光亮、手感光滑、柔潤,屬于彩繪后有二次磨光的工序。作為半山類型代表作品,整體構圖熟練、紋飾設計動感強烈、線條流暢生動、彩飾濃重強烈,充分展示出了先民高超的制陶和繪畫技巧,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及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