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1年)共計16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各民族大融會的一個時代,特別是西方文化東來,給古老的中華帶來了許多新鮮的東西。瓷業生產自兩晉以降持續發展,生產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白瓷的發明更是南北朝瓷業的一大成就。通常南北朝瓷器仍主要由東南各窯場生產,普遍胎底較為粗松,釉面仍以青黃色為大多數,胎釉結合不甚緊密,易開片,裝飾方面仍以器物造型變化為主要手段,但已開始做多種新的嘗試如刻劃花、貼花、貼塑等等。







北朝瓷器一般實用品多,常見有盤、高足盤、碗、杯、缸、瓶、壺、盒、罐、燈等。大多數光素無紋,有簡單的弦紋、寥寥無幾的劃紋或捏塑花邊,部分由紋飾的多劃、貼、塑蓮瓣,有的瓣尖不凸出翹起,紋飾多粗獷。壺、罐、瓶、尊、多塑二、三、四、六不等的系,方系、橋形系、泥條系均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