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邢窯白瓷盈字款熏爐

唐代邢窯白瓷堆塑龍紋花卉熏爐

晚唐邢窯白瓷獸足熏爐

唐代邢窯白瓷蓮花燈臺

唐代邢窯白瓷赑屃形燈臺

晚唐邢窯白瓷龍首凈瓶

晚唐邢窯白瓷蓮花執壺

唐代邢窯白瓷司母戊形鼎

有人說:一部佛國史,百座藝術館”。博大精深,光華耀祖的佛教藝術,在藝術史上有著及其重要的位置,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不但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承載著源遠流長的宗教文化的成就,對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筆者所要說的也是佛教文化,只不過是邢窯的佛教文化藝術品——白瓷佛像、佛教用品系列。
佛教從東漢時期從印度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從此華夏大地上得到廣泛而持久的傳播。佛教信徒的膜拜,歷代統治集團的信仰,是石窟大肆開鑿,寺廟爭相構筑,而一尊尊來自印度的佛像、菩薩、羅漢、諸天,在北魏年間就開始與中國的民族藝術相融合,很快形成了中國獨立風格和模式的佛像。北魏時期的秀骨清香、隋代時期的樸達拙重、唐代時期的健康豐滿慈祥、宋元時期的世俗可親,明清時期的體態豐腴。
佛造像的材質一般有石雕、木雕、泥塑、銅質、陶質、瓷質等。當然這不是本文的重點,本文的重點是介紹有關邢窯白瓷佛像、佛教用具等方面的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讓大家能更進一步的認識邢窯白瓷是博大精深的,品種是涉及多方面的。
至于邢窯白瓷何時開始制作生產出佛像、佛教用品,我想佛像、佛教用品,有原始青瓷時期就有佛像、佛教用品了。因為邢窯白瓷是由青瓷轉換而來,如果說邢窯白瓷是在南北朝時期創燒的話,那么,邢窯白瓷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就開始制作生產制造佛像、佛教用品了。
邢窯白瓷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面外,其余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云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四只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兩周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高17厘米、口直徑14厘米、口寬9.5厘米。胎質較白,釉色泛黃,施釉較薄。這件用白瓷制作的“司母戊鼎”應該是佛寺中的專用焚香器具——香爐。該鼎(香爐)應該是皇家寺院專用的法務,因為同時出土的還有一件邢窯白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