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釉黑剔劃白折枝喇叭花葉形枕 北宋 長30.7厘米 寬28厘米 后高22.3厘米 前高7.5厘米 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文物保管所收藏
枕面為葉形,前端翹起,墩座為規整的五邊形。青灰胎。枕面采用剔黑留白劃花技法,在黑色地子上剔出并劃出三朵大葉喇叭花,黑地白花中黑色深沉,白花鮮明,黑白色彩對比強烈,突出了主題花紋。

黑釉長腹白唇注壺 北宋早期 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私人收藏 白沙唇口 長頸 長腹 矮圈足

白地外壁剔花花口大碗 北宋 口徑21厘米 底徑9.5厘米 高9.2厘米 私人收藏
圓唇,荷口,深腹略呈瓜棱形,腹壁稍內曲,圈足。白釉,半木光。裹足支燒。青灰胎。白釉剔花。外壁剔刻纏枝牡丹紋。剔刻技法嫻熟、古拙。

白地刻花牡丹紋大腕 北宋 口徑25.5厘米 底經6.7厘米 高7.7厘米 私人收藏
唇口,淺腹,腹壁斜內曲,圈足。白釉泛青灰,光潤,施釉不到底。青灰胎,胎質細膩。白釉剔花。內壁剔刻纏枝牡丹花紋,一花頭六葉。剔花技法嫻熟、古樸。

白釉劃曲帶波濤紋深腹缽 北宋 口徑14.4厘米 足徑7.4厘米 腹徑18.2厘米 高16.4厘米 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尖唇,斂口,鼓腹下垂,最大腹徑下移,腹變淺,高圈足外撇。白釉泛青灰,光亮,施釉不到底。灰褐胎,細膩,堅致。白釉劃花。頸下劃曲帶紋,腹部劃連續波濤紋,蓖紋地。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

白地黑剔花纏枝牡丹紋矮腹瓶 北宋 口徑6.3厘米 底徑16厘米 腹徑20厘米 高19.3厘米 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盤口近平,直頸微束,頸較長,斜折肩,扁腹,隱圈足。過燒而使釉面起泡。黑剔花。白釉泛青灰,有許多醬色鐵銹斑,較光亮。裹足刮釉。胎色深灰,堅致。黑彩呈醬棕色,由于彩料的配制原因和過燒而嚴重暈散。纏枝牡丹紋,肩、腹部各四朵花,花頭相對排列。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

黑釉仿定醬斑盞 北宋 口徑12.6厘米 足徑3.8厘米 高5.5厘米 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卷沿,雙曲腹,上腹微內曲,下腹微外鼓,矮圈足,挖足很淺。黑釉醬彩斑,外壁為棕紅色醬釉,內壁漆黑光亮,布滿醬色彩斑。袖色溫潤,光亮。裹足刮釉支燒。淺灰胎,細密,堅致。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

黑釉仿定玳瑁盞 北宋 口徑12.7厘米 足徑3.8厘米 高5.1厘米 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口沿稍卷,雙曲腹,上腹微內曲,下腹微外鼓,內底有一小平面,矮圈足,挖足很淺。黑釉醬彩。黑醬色釉,盞內為玳瑁紋,盞外黑釉泛灰,釉色極瑩潤。裹足支燒。白胎,細密,堅致。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

黑釉仿定兔毫盞 北宋末期 口徑13.6厘米 足徑4.4厘米 高5.4厘米 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方唇,侈口,斜壁微曲,矮圈足,近似假圈足。釉色漆黑光亮,有小棕眼,施半釉,釉極厚,有垂釉。露胎部施棕褐色護胎釉。棕黃胎,較粗。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

黑釉茶盞 金代 口徑15厘米 底徑4厘米 高4.8厘米 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 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黑釉玳瑁斑雙耳罐 北宋末期 口徑16.8厘米 足徑12.5厘米 高24. 4厘米
直口,凸唇,短頸,三棱形雙系,長腹微鼓,矮圈足。黑釉上帶玳瑁斑,下腹無釉,外施半釉。下腹部有灰黑色落砂。胎色青灰,堅致。

左:白仿定折腹花口盤 宋末期 口徑13.2厘米 足徑5.4厘米 高5.8厘米 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尖唇,折腹,上腹內曲,直圈足。白釉泛青灰尖唇,有長條狀開片,晶瑩光亮。裹足刮釉。白胎,細密,堅致,有少量雜質和極少的氣孔。六曲花瓣口,上腹有瓜棱。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
右:白仿定敞口高足碗 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 口徑19.2厘米 足徑6.2厘米 高8.7厘米 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尖唇,侈口,口下有一棱,腹微曲,高圈足近直。三角形支釘支燒。白釉呈灰褐色,有黃色鐵銹斑,木光,施滿釉。褐灰胎,細密,堅致。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

白釉仿定高足碗 北宋末期 口徑11.6厘米 足徑4.8厘米 高5.4厘米 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尖唇,折沿下斜,淺曲腹,高圈足稍外撇。白釉呈精褐色,有稀疏開片,光潤。淺灰胎,稍粗。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

白釉仿定小盒 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 口徑10.8厘米 腹徑12.4厘米 底徑10厘米 高10厘米 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筒形,尖唇,子口內傾,腹壁斜直,上粗下細,平底。近口部有一圓餅形乳釘。白釉泛青,有大塊開片,晶瑩溫潤,子口、底及內部無釉。內外底部均殘留三角形支釘痕(套燒)。器物因升火過快而炸裂。淺灰胎。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

白釉仿定筒形盒 北宋末期至金代前期 口徑15.4厘米 腹徑17.5厘米 高16.9厘米 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豎長的筒形,長子母口內傾,深腹稍外鼓,近底部有一短短的斜折,大平底。近口部有一附加圓形乳釘,大約是與盒蓋對應的標志。白釉略呈青灰色,有長條狀開片,晶瑩光亮,子口和底無釉。淺灰胎,細密,堅致。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

仿紫定碗 宋中期 口徑14厘米 足徑5.6厘米 高7.5厘米 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尖唇,敞口,斜直壁,下腹圓折,高圈足稍內斂,內底有一平面。有四枚乳釘狀支釘痕。內白釉外醬紫色釉:白釉泛青灰,光亮;醬紫色釉,光亮可鑒人。裹足刮釉支燒。口沿芒口,胎白,細密,堅致。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

白釉直領瓜棱罐 北宋 口徑11.2厘米 足徑7.6厘米 腹徑14.8厘米 高13.4厘米 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尖唇,侈口,長直領,球形腹,玉環足稍外撇。卵白色釉,光潔,施釉至下腹。灰胎,細膩,堅致。瓜棱較深。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

白釉素面大盆 北宋 盆徑37.8厘米 底徑23.8厘米 高12.8厘米 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圓唇,平折沿,雙折腹,在腹中部和下部各有一折,隱圈足。內底有五枚較大的三角形支釘痕。白釉稍泛黃,布滿小塊開片,半木光,盆外施半釉。灰黃胎,較粗。1987年磁縣觀臺窯遺址發掘出土。

珍珠地元寶形枕 北宋早期 長22.4厘米 寬10厘米 高9厘米 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枕面曲凹,平底,四側壁均斜收,側壁及面、底相接處均以泥條加固,有劃紋接痕,每面用一片接成。珍珠地劃花。白釉泛青綠,釉厚處呈青色,有細碎開片,釉極晶瑩光潤。灰色胎,堅致。枕面劃卷草紋,兩側壁劃半圓形大葉紋,空白處飾珍珠地紋,兩端劃大葉紋,劃紋內填黑褐色彩料,僅上半部填彩。1987年磁縣觀合窯遺址發掘出土。

白釉珍珠地劃大葉紋束腰形枕 北宋 長22厘米 寬12厘米 高11.9厘米 磁州窯博物館收藏。
兩枕端為正方形,其余枕側壁均內曲,稍緩,邊部圓折。珍珠地劃花。釉色光潤。黃灰胎。枕面和枕端分別裝飾卷云紋和纏枝大葉紋。珍珠地劃紋內填黑褐色彩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