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繪有著色圖案的彩色陶器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中有特征性的一類生活器皿,是用黑紅等顏色在成形待燒的陶坯上繪出各種圖案花紋,然后入窯燒成的。考古資料表明,彩色陶器廣泛存在于我國史前時期的許多文化之中,黃河流域曾是中國陶的故鄉,彩陶在這里出現時代早,內容豐富,風格獨特且延續時間長,并影響到長江流域和其他地域的同類陶器。






彩陶是中國史前陶器中最為絢麗多彩的藝術品,陶器上繁簡不一的紋樣,不僅顯示出獨特的時代與地域風格,也代表了不同的審美、信仰和風俗。彩陶的傳播及其所帶來的史前藝術浪潮,是華夏歷史上的一次文化大融合,標志著更深刻的文化認同。黃河流域是彩陶發現最為集中也最具特色的地區,并先后形成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馬家窯文化三個彩陶文化中心。

彩陶盆 大汶口文化

彩繪龍紋陶盤 陶寺文化
彩繪蟠龍紋陶盤是陶寺最富特征的器物之一,僅見于超大型墓葬內,具有濃郁的標志等級身份的作用,可能是巫師通天做法的法器。陶盤上的蟠龍紋是中原地區迄今為止所見最早的蟠龍圖像。

白衣彩陶缽 仰韶文化


雙耳彩陶罐 馬家窯文化

四耳彩陶罐 馬家窯文化

單耳彩陶罐 馬家窯文化

尖底彩陶罐 仰韶文化

貝形紋彩陶罐 馬家窯文化

彩陶鼓 馬家窯文化

旋渦紋彩陶罐 馬家窯文化

神人紋彩陶壺 馬家窯文化

斂口彩陶缽 仰韶文化

彩陶壺 大汶口文化

“卍”字紋長頸彩陶壺 馬家窯文化

雙耳彩陶壺 馬家窯文化

彩陶釜 大汶口文化









這些代表著史前先進生產力的陶器制作精美、造型古樸,成為件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輝。








中國的史前彩陶,從公元前5000年前出現,一直持續到公元前1000年前后,發展近4000年。色彩絢麗、圖案優美、造型多樣、工藝精湛的彩陶藝術,以其獨特的制作手法向人們反映著其作者獨特的訴求,這些彩陶有著怎樣的歷史,傳達著先人們怎樣的審美意趣和生活智慧,又是以怎樣的工藝制作出來的,是現代人永恒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