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始瓷蒜頭壺 西漢
圓唇,直口,頭部呈蒜頭狀,長頸,中部微束,圓肩,鼓腹,平底,下承三蹄形足?;液稚?,胎質較粗。青黃釉,失光,施釉至腹中部,剝釉現象嚴重。頸部近口處飾粗凸弦紋兩圈;上腹部飾三組平行弦紋,將其等分為兩部分,內飾水波紋及戳印紋飾;蹄形足上刻劃獸面紋飾。

原始瓷壺 西漢
全器由器蓋和器身兩部分組成。器蓋為平沿栱面,上部近平,下部斜直,中心置雙層圓柱形鈕,蓋鈕周圍及蓋沿邊部各有一周圓凸棱,且前者較粗。器身方唇,敞口,長束頸,斜肩略鼓,鼓腹,下腹部圓曲內收,平底。黃褐胎,胎質較粗。青釉呈黃褐色,亞光,聚釉現象嚴重,施釉至肩部。器身口沿下飾多周波浪形紋帶,頸中部飾兩組弦紋帶,每組兩周,弦紋帶之間飾水波紋帶,頸肩部相接處亦有弦紋兩圈。肩部有三組凸弦紋,上兩組之間劃刻鳥獸紋。

青瓷印紋罐 東漢
方唇,平折沿,矮束頸,圓肩,鼓腹,平底。黃褐色胎,胎質粗疏。青黃釉,釉面光潤,有剝釉和聚釉現象。外壁肩、腹部滿飾拍印方形葉脈連續組合紋。

青瓷蓋罐(二件) 東漢
全器由器蓋和器身兩部分組成。器蓋為栱形,蓋面中心置一鳥形鈕;器身方唇,侈口,微束頸,溜肩,深腹外鼓,平底。黃褐色胎,胎質粗疏。青黃釉,釉面光潤,剝釉現象嚴重。器蓋上飾多組水波紋,器身上腹部飾三組弦紋,將其等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內飾水波紋,風格粗放。


青瓷五聯罐 東漢
罐體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由一葫蘆狀大瓶及四小瓶組成,小瓶瓶身與罐身不相通;下部瓶體溜肩,鼓腹,下腹斜曲內收,下底部做成假圈足狀,實為平底,平底微內凹。灰褐色胎,胎質粗疏。青黃釉,釉面亞光,腹及以下部位不施釉,上部釉剝落現象嚴重。罐體下部飾多圈平行凹弦紋。

青瓷大耳杯 三國至東晉
全器呈橢圓形,兩頭高,中間低。圓唇,近口沿處有兩對稱耳,曲腹,平底。灰褐色胎,胎質較粗。青黃釉,釉面光亮,遍布開片,有剝釉現象。底部殘留九處支燒痕。
耳杯從三國時期就已出現,是一種飲器,在西晉、東晉時期更是常見,且器物形制并無明顯變化。

青瓷香熏 三國
香熏做成罐形,圓唇,矮直頸,圓肩,鼓腹,肩部貼塑兩橫泥條系,下腹斜收,平底內凹。黃褐色胎,胎質較粗。青灰釉微泛黃,釉面勻凈光亮,施釉至下腹,有聚釉流釉現象。肩部、腹部鏤兩層圓孔,兩層圓孔上下各飾數道弦紋。
據推測,這類器物應該是用于廳堂熏香的日常生活用器。

青瓷印花貼塑鑒 三國
圓唇,斂口,扁腹圓曲,平底內凹,下承三獸足。黃褐色胎,胎質較粗。青釉,亞光,剝釉現象嚴重,施釉至下腹。內壁下腹處弦紋圈內飾粗放的水波紋,內底以凹弦紋圈劃分為內外兩區,內區刻劃裝飾,斑駁不清;外壁口沿下飾凸弦紋三圈,下拍印帶狀裝飾三層,上、下層為聯珠紋,中層貼塑佛像、人物騎馬形象等。

青瓷貼塑龍紋洗 三國
尖圓唇,直領微內斂,扁圓腹,兩層臺式高圈足外撇?;液稚?,胎質較細。青灰釉,釉面光潤,施滿釉。器底殘留五處支燒痕。上腹部貼塑一周蟠龍紋,共四條,兩兩相對。

青瓷麒麟虎子 西晉
器身為繭形,口部作圓筒狀,大圓口,管狀流上翹。背上有一龍形提梁。腹下臥有四足?;姨?,胎質較粗。青灰釉,積釉剝釉現象嚴重。光潤。施釉近足。貼塑刻劃。器身兩側刻劃飛翼。模制成型,制作方法是半范制作,合范成形。是一件集藝術性和實用性于一體的青瓷精品。

青瓷印花鑒 西晉
尖圓唇,寬折沿上翹,曲腹,上腹豎直,下腹斜收,平底內凹。黃褐色胎,胎質較粗。青灰釉泛黃,釉面光潤,施滿釉,有流釉現象。器底有十二處支燒痕跡。沿面飾凹弦紋三圈,將其分為兩層,外層戳印圓圈紋,內層劃刻水波紋;內腹近底相同飾有兩周同心圓聯珠紋和弦紋;內心飾凹弦紋三圈,將之分為三區,由外至內依次為網格帶紋、水波紋、素面;上腹外壁飾多層帶紋裝飾,依次為聯珠帶紋、網狀帶紋、聯珠帶紋。

青瓷三獅頭異形器 南朝
殘口,溜肩,圓鼓腹,肩部貼有三個實心獅頭,腹部相接處有細小裂開痕跡,肩部有凸棱,鼓腹處三道凹陷,腹部以下殘,灰胎較細,胎體較厚,青釉,釉面光亮有細碎開片,流釉及積釉現象明顯。

青瓷獅形燭臺(二件) 西晉
全器呈臥獅狀,背部有一直筒形管作為插管,筒形管圓唇,直口;臥獅昂首瞠目、呲牙咧嘴,腹下承接四足。灰褐色胎,胎質較細。青灰釉微泛黃,亞光,施滿釉。器身劃刻出斜線和卷曲線條表現鬃毛,口下貼塑蕉葉狀髯須,下腹劃刻雙翼。模制成形,制作方法是半范制作,合范成形。是一件集藝術性和實用性于一體的青瓷精品。

青瓷狗圈(二件) 西晉
左:圓唇,直口,直腹,平底內凹?;液稚?,胎質較粗。青黃釉,亞光,施釉至下腹。內口沿下有多圈弦紋,圈中塑一臥犬,昂首前望,尾下垂;外口沿下飾有凸棱紋三圈。
右:圓唇,直口,直腹稍敞,平底內凹?;液稚?,胎質較粗。青黃釉,釉面光潤,施釉及下腹。內口沿下飾多圈弦紋,圈中塑一伏狗,狗前望,戴項圈,長尾;外口沿下飾有凹弦紋一圈。
該器形是西晉時期較常見的隨葬明器。

青瓷豬圈、狗圈 西晉
尖圓唇,直口微內斂,圓曲腹,平底內凹。黃褐色胎,胎質較粗。青黃釉,亞光,遍布開片,施釉及下腹。內貼塑一臥豬,腹部鏤小圓孔兩圈。
雞籠:雞籠成鏤空卷棚形,平板基座,中部貼塑一獨立的雞首,表現一只雞首伸出籠外,棚內還有兩只雞。黃褐色胎,胎質較粗而堅硬。青灰釉,釉面局部光潤,釉層較薄,施滿釉。
豬圈:尖唇折沿,直口,深直腹,上腹有一出臺,下腹鏤長方形孔,整齊排列,呈欄桿狀,平底,內貼塑一臥豬。黃褐色胎,胎質較粗而堅硬。青灰釉泛黃,木光,剝釉現象嚴重。
這類器物是專門用于隨葬的模型明器。

青瓷藥臼 藥杵 西晉
藥臼呈方形,中心圓形凹陷。褐色胎,胎質較細。青釉,中心凹陷處無釉。臺面刻劃少量葉脈紋。
藥杵呈亞腰長條形。褐色胎,胎質較細。青釉,施滿釉。器身中部戳印網格紋裝飾。

青瓷灶 西晉
全器作船首狀,頂部開兩孔,分別置一罐和一甑。尖頭一端有火眼,另一端為平面,中央開一方形火孔?;液稚?,胎質較粗。青黃釉,釉面光潤,器身遍布開片,內外施釉至下腹。灶頭刻梯形圖案,內刻劃交叉直線紋樣,灶尾飾長方形圖案,內飾交叉直線紋。此類器物是西晉時期常見的隨葬用模型明器。

越窯點彩四系蓋罐 東晉
由器蓋和器身兩部分組成。子母口。器身方唇平沿,矮直頸,最大腹徑在上腹部,圓曲腹,平底。肩部對稱置四橫系,器蓋蓋面隆起,蓋面中心置一單孔橫系。黃胎,胎質較粗。青黃釉,光潤,遍布開片。施釉至下腹。器底有九個支燒痕跡,器身口沿有十三個支燒痕跡,器蓋口沿處有十五個支燒痕。肩附四橫系。蓋面褐彩呈放射狀,腹壁褐彩呈交叉狀,肩部點一周褐彩斑點。

青瓷羊形器 東晉
全器做臥羊形狀,頭頂有一圓孔。羊雙目圓睜,兩角高聳,頭部寫實,身體渾圓肥碩,腹下承接四足,后部附加尾?;液稚ィベ|細而堅致。褐綠色釉,木光,施滿釉。貼塑刻花,下頜有須,腹部戳印劃刻雙翼,羊角、羊尾、羊腿均為貼塑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