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下彩繪瓷
從陶瓷發展史來看,長沙窯雖不是釉下彩繪技法的首創者,但卻是將這一技法大規模發展的首個瓷窯,長沙窯瓷器也因此在唐代諸瓷窯中獨樹一幟。它從早期單一的釉下褐彩,逐漸發展成后來的釉下褐、綠彩,釉下褐、藍彩,使圖案的表現力進一步增強。褐彩的著色劑主要為氧化鐵(Fe2O3),由于氧化鐵在高溫下呈色較穩定,不流不散,所以長沙窯工匠往往用單一的褐彩繪畫,所繪圖案線條清晰流暢。綠彩、藍彩的著色劑主要為氧化銅(CuO),由于氧化銅在高溫下易流散,因此,當褐、綠或褐、藍彩并用時,就用褐彩勾線,用綠、藍彩填涂或渲染。長沙窯釉下彩繪中還有一種釉下褐、紅彩者,但數量極少,說明當時不是作為一個品種來生產的,而是在燒造釉下褐、綠或褐、藍彩瓷器時,因窯內溫度、氣氛偶然變化,將綠彩或藍彩中的二價銅離子還原成低價亞銅離子所致。
長沙窯的釉下彩繪紋飾很豐富,有花草、花鳥、人物、動物、建筑等,其中以花草類最為多見,其次是花鳥類。鳥類以雀鳥最為多見,其次是雁、長尾鳥、鳳凰、鷺鷥、仙鶴等。鳥的姿態各異,有的展翅飛翔,有的跳躍于草叢間,有的獨立棲息,但均羽翼豐滿,神態生動,顯示出長沙窯工匠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嫻熟的繪畫技巧。
題寫字、詞、單句、詩文瓷
據研究長沙窯瓷器的專家們統計,歷年長沙窯遺址出土的帶題詩的器物共190多件,不重復的詩文共60多首。每首詩一般只在一件器物上出現,部分詩文在兩件、三件多至十幾件器物上出現。題詩多為五言絕句,極少數為六言或七言絕句。其位置絕大多數在壺嘴下方的腹部,個別題寫在枕面或碟內。在格式上,多為豎寫一句一行,也有少數一行未盡而另起一行者。詩文大多內容完整,文字容易辨認,少數因器物殘損致使內容不完整,有些詩文中的個別文字因筆畫不規范而較難辨認,也有些多次出現的詩文在字詞或語句上略有出入。有的詩中還出現錯別字,這些錯別字一般都是音同字錯,如“苦辛”的“辛”寫成“新”,“前程”的“程”寫成“逞”等。
絕大多數題詩的器物上不再有其他紋飾,個別的則將詩文與繪畫相結合。目前已發現有10首詩歌在《全唐詩》中能找到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語句,作者有韋承慶、張氳、高適、劉長卿、賈島、白居易等,可以認為是當時文人的創作。其他均出自民間。其內容有的抒發離愁別緒,有的感嘆世態炎涼,有的表現男女愛情,有的反映商賈活動,有的宣傳倫理道德,有的表現飲酒作樂或規勸戒酒,有的描寫邊塞征戰。另有應酬詩、寫景詩、文字游戲詩等,反映了當時生活的方方面面。
筆者曾在長沙窯遺址采集到兩件題詩壺殘器,詩文已不完整,經與1983年長沙窯遺址出土完整器核對后可知,一件題寫的五言詩應為:“孤竹生南嶺,安根本自危。每蒙東日照,常被北風吹。”其內容是感慨世態炎涼。題此詩的完整壺只見于1983年窯址出土的一件。另一件壺上題寫的五言詩應為:“男兒大丈夫,何用本鄉居。明月家家有,黃金何處無?”題此詩的完整壺見于1983年窯址出土的3件。
由上述可知,唐代長沙窯是一個產瓷品種很豐富的瓷窯。在唐代瓷窯當中,若論燒造品種之豐富,除了長沙窯,就是位于陜西省銅川市黃堡鎮的耀州窯。但唐代長沙窯有很多獨具特色的方面,如大量燒造釉下彩繪瓷、大量用詩歌裝飾、大量使用模印貼花裝飾等。
唐代長沙窯瓷器除了內銷以外,還大量外銷,在朝鮮、日本、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巴基斯坦、阿曼、伊朗、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埃及、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國均曾出土過唐代長沙窯瓷器。1998年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彭加山島附近的一個名曰“勿里洞島”的周圍海域,發現一艘保存完好的沉船,被命名為“黑石號”,經考證這是一艘唐代的商船來自中東,因觸礁而沉沒。后來打撈時在船上發現大量長沙窯、越窯、邢窯瓷器,在打撈出水的6萬多件瓷器中,長沙窯瓷器占了5萬多件。由此可見,唐代長沙窯瓷器銷往西亞阿拉伯地區的規模超過同時代其他任何瓷窯。近些年,唐代長沙窯瓷器愈來愈受到人們重視,因為它對于研究唐代市井文學、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