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看到這件器物時,或許會說:“這不是痰盂子嗎?”不是的,它是古代的一種盛酒器,相當于現代的酒壺,名字叫“尊”,一件珍貴的不可多得的文物。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一首詩,題目叫《宿紫閣北山村》,詩中寫道:“晨游紫閣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見余喜,為余開一尊。”該詩比較通俗,詩的前兩句一看都明白,后兩句的意思是:山村里的老人見了我后感到很高興,特意為我辦了一桌酒席。詩中的“尊”指的是盛酒具,相當于現代的大酒壺。我國古代把盛酒器一般都稱為尊,尊有青瓷尊、青銅尊等,造型也是多種多樣。在青銅器盛行的商周時代,常采用青銅鑄造酒器,如青銅尊。1959年在安徽省屯溪市(現在的黃山市)西郊1號土墩墓出土一件西周時期的酒器——原始青瓷尊。該尊埋藏地下3000余年,不但完好無損,而且釉色光亮,花紋清晰,叩之有清脆的金屬聲,原始青釉瓷中的佼佼者。
原始青瓷,是我國瓷器剛剛發明時的產物,也是我國最早的青釉瓷,遠在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就創造出原始青瓷了。同時,由于釉的發明與使用,使得原始青瓷光亮美觀。但是,由于當時的工藝技術水平較低,原材料處理和坯泥的洗練比較粗糙,胎料中雜質尚多,胎體多見裂紋,釉色也不穩定,如圖中之尊的底部就有釉層脫落現象。所有這些,與后期成熟的瓷器比較,便帶有明顯的原始性,所以稱之為原始青瓷。
安徽出土的這件西周青瓷“酒壺”,喇叭形口,喇叭形足,頸內收,圓鼓腹,高圈足。通高17.3厘米,口徑16厘米,腹徑13.5厘米,足徑11厘米。器身刻劃統紋、水波紋和斜方格紋,紋線粗細相間,花紋規整有力。口沿和肩上堆帖卷云紋,祥云呈浮雕狀,增添藝術趣味。胎呈灰白色,胎料屬高嶺土(即瓷土)。器表和器內遍施青灰色釉,釉面光亮勻稱。整個器物造型新穎,紋飾優美,端講理穩重,鏗鏘有聲。屯溪西郊西周土墩墓出土原始青瓷尊有十多件,但此種造型和紋飾的只此一件,彌足珍貴。
上文說過,原始青瓷是我國最早的瓷器,瓷器的出現,在中國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比陶器堅硬耐用,清潔美觀。又遠比青銅、漆器的造價低廉,而且原料分布極廣。因此瓷器燒成后,迅速取代了陶器和青銅器。作為盛酒器的原始青瓷尊,也用作注酒器具,《說文》:尊為專供祭禮或款待賓客所用盛酒之器。陸游《雜感》中即有“一尊易致葡萄酒,萬里難逢鸛雀樓”詩句。然而,在瓷器發明之初,像圖中的這件“酒壺”,其價值卻是相當昂貴的,并非普通百姓所能用得起。因為在奴隸社會中,青瓷器具主要為奴隸主階級占有和享用。可是歷史發展到今天,若是再用它當酒壺使用,那可是倒胃口了,因為從這件原始青瓷尊的整個造型來看,很像現代使用的痰盂。但是,它的出土,對研究中國瓷器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此尊現藏安徽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