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陶獸形壺是大汶口文化時期陶器的典型代表,1959年出土于泰安市大汶口遺址,壺高21.6厘米,夾砂紅陶質,通體施紅色陶衣,陶衣鮮亮油潤。

紅陶獸形壺
這件壺的造型像是胖胖的小豬,拱著鼻子,張著嘴巴,耳穿小孔,短尾上翹,憨態可掬。今人在喜愛它生動可愛的造型同時,更感嘆它極具實用的制作構思。當時的先民從陶壺尾部圓筒形的注水口注水,用水時通過“小豬”張著的嘴巴倒出,同時背部制作了便于提攜的拱形提梁。壺的所有用途巧妙地融入造型中,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先民們生活體驗和藝術智慧的結晶,代表了當時陶塑造詣的最高水平,是5000年前難得的一件藝術珍品。無論從哪個角度觀賞紅陶獸形壺,人們都會為它樸拙可愛的外形而忍俊不禁,忍不住有上手把玩一番的沖動。
紅陶是中國最早的陶器品種之一。紅陶獸形器在新石器時代中發現不多,山東博物館所藏的這件獸形壺雕塑自然生動,從造型上可以看出,大汶口文化的先民們已經掌握了動物各部位的比例結構和體形外表的不同凹凸高低,是家畜飼養業的生動反映。
陶器的發明和使用,是人類對大自然的探求發現和運用的結果,正如郭沫若先生詩中所寫:“土是有生之母,陶為人所化裝,陶人與土配成雙,天地陰陽醞釀。水、火、木、金協調,宮、商、角、徵交響。匯成陶海嘆江洋,真是森羅萬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