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蹈紋彩陶盆 馬家窯文化(約公元前3200年—前2000年),1982年青海民和陽山墓地出土。

鋸齒紋彩陶鼓 馬家窯文化(約公元前3200年—前2000年),1982年青海民和陽山墓地出土。彩陶鼓近鼓面處有一圈乳丁,以便蒙包獸皮。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于甘肅臨洮的馬家窯村而得名,年代約為距今5000年-4000年。
馬家窯文化以彩陶器皿為代表,它的器型豐富多姿,圖案極富于變化和絢麗多彩。其制陶業非常發達,繼承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爽朗的風格,但表現更為精細,形成了絢麗而又典雅的藝術風格,比仰韶文化有進一步的發展,藝術成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條盤筑法成型,陶質呈橙黃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細膩。許多馬家窯文化遺存中,還發現有窯場和陶窯、顏料以及研磨顏料的石板、調色陶碟等。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純黑彩繪花紋為主;中期使用純黑彩和黑、紅二彩相間繪制花紋;晚期多以黑、紅二彩并用繪制花紋。馬家窯文化的制陶工藝已開始使用慢輪修坯,并利用轉輪繪制同心圓紋、弦紋和平行線等紋飾,表現出了嫻熟的繪畫技巧。彩陶的大量生產,說明這一時期制陶的社會分工早已專業化,出現了專門的制陶工匠師。彩陶的發達是馬家窯文化顯著的特點,在我國所發現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馬家窯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內彩也特別發達,圖案的時代特點十分鮮明。
馬家窯文化的彩陶藝術,是人類遠古先民創造的最燦爛的文化之一,是世界彩陶發展史上無與倫比的奇觀,也是彩陶藝術發展的頂峰。 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隨著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積累,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研究,越來越受學術界關注,逐漸形成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熱點。 (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