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陶碗 仰韶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1956年河南郟縣廟底溝出土。
廟底溝文化遺址位于陜州古城南,是一處原始氏族公社的村落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是仰韶文化中期的代表,因首先發現于河南陜縣廟底溝而得名。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相當于黃帝文化,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文化遺址中所出土器物特征與黃帝時代所發明使用的器物等等是相一致的。陶器的制作,基本上是泥條盤筑,也有用手捏制的,以深腹曲壁的碗、盆為主,還有灶、釜,甑、罐、甕、缽及小口尖底瓶等,不見圜底缽。彩陶數量較多,顏色黑多紅少,全為外彩而無內彩,紋飾主要有花瓣紋、鉤葉紋、渦紋、三角渦紋、條紋、網紋和圓點紋等,亦有動物紋飾。這些紋飾交互組成,并不均勻周整,也無一定規律。
廟底溝遺址,是中原地區的新石器時代堆積,是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的證據。 (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