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褐釉瓷馬鐙壺 遼(公元916年—1125年),1956年北京復興門外出土。此壺為扁體雙孔壺,胎質粗硬、堅致,遍施褐色釉,晶瑩光亮,壺身邊緣堆塑泥條以仿造皮革接縫,并裝飾以清晰逼真的針腳紋,形如皮囊,極具游牧民族特色。

圖2.綠釉皮囊壺 遼(公元916年—1125年),綠色是草原的顏色,綠釉陶瓷也為契丹所常用,此器物是一件頗具契丹特色的瓷器。

圖3.白釉暗花皮囊壺 遼(公元916年—1125年)
在契丹族的特色生活用器中,雞冠壺是最具契丹族游牧色彩的器物。
雞冠壺又稱“皮囊壺”或“馬鐙壺”,由契丹族盛水用的皮囊演變而來,伴隨著契丹民族的發展歷史也不斷變換著各種造型。早期的雞冠壺上部有一個孔,方便系上繩子掛在馬上或挎搭在人身上。因為單孔不便固定,逐漸發展成雙孔,同時為了防止壺在運動中滾來滾去,壺身下部也從渾圓型演化成了扁平型。
隨著城市和農業的發展,契丹族更多地過上定居生活,雞冠壺不再需要隨身攜帶,而是擺放在家里的常用器皿,因此帶提梁的雞冠壺逐漸取代了帶孔的雞冠壺,而且壺底部多做成圈足,方便放在地上或桌上。
盡管契丹人過上定居生活,他們仍然將雞冠壺做成逼真的皮囊形狀,寄托了他們不忘游牧生活的民族感情。今天我們看到雞冠壺,自然就會聯想到儲水的皮囊,想到契丹族馬背上的游牧生活…… (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