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岸陶為器,高林盡一焚。焰紅湘浦口,煙濁洞庭云”。這是唐代詩人李群玉路過長沙時,看到長沙窯爐火通紅,繁忙生產的壯觀場面而感慨萬分,寫下了《石渚》詩,以抒發自己觸景生情的情懷。長沙窯位于湖南省望城縣石渚湖至銅官鎮一帶,又名銅官窯。它始于初唐、興于盛唐、終于五代,窯口綿延300多年,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的民窯。長沙窯瓷器與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是中國較早輸往國外的三大陶瓷品種。

圖1.青黃釉褐彩花草瓷盤 唐(公元618年—907年),1978年湖南長沙長沙窯窯址出土。

圖2.青釉褐彩詩句瓷壺 唐(公元618年—907年),1983年湖南長沙望城出土。壺上題詩“去去關山遠,行行胡地深。早知今日苦,多與畫師金”。
長沙窯最重要的成就是首創了“釉下彩”和“銅紅釉”,它開辟了中國陶瓷的彩瓷時代,突破了當時“南青北白”一統天下的局面,極大地豐富了瓷器裝飾藝術,堪稱陶瓷史上的里程碑。
長沙窯釉下彩繪亦是世界上最早的釉下彩繪,并從單一的褐彩逐漸發展到褐綠兩彩,其題材非常豐富,色彩絢麗,紋飾生動簡潔、瀟灑飄逸,提高了瓷器的欣賞價值,對唐代以后的的瓷繪藝術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除此之外,在瓷上題寫詩詞、諺語、聯句、警語等又是長沙窯的一大創舉。唐代以前,瓷器上題字很少,而唐代長沙窯匠師們獨具匠心,將自己對社會、生活的各種感受和豐富體驗用文字書寫在瓷器上,這在當時是其他瓷窯所不能比的,這是長沙窯對中國陶瓷的又一個巨大貢獻。長沙窯瓷器上的這些詩句,是用黑釉在陶坯上書寫,然后再施釉燒制而成的,其筆法遒勁有力,內容豐富多彩,通俗易懂,涉及到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題詩再配以釉下彩繪圖案,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效果,延伸了陶瓷裝飾藝術所要表達的意境。
在我國歷史上最為燦爛繁榮的唐代,長沙窯的匠師們將如此眾多、膾炙人口的文字題寫在瓷器上,極大地豐富了唐代民間文學的珍貴內容。這是瓷器裝飾藝術的一大創新,為以后瓷器上普遍題詩開了先河。同時,也成為我們今天研究唐代詩歌與繪畫的極好歷史教材。 (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