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宜興市是中國著名的“陶都”,地處長江下游的太湖之濱,與浙江、安徽搭界,境內山巒起伏,河湖縱橫,交通運輸便利。山區盛產瓷土和竹木薪炭,為發展陶瓷業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資源。因此,得天獨厚的宜興陶瓷產業自古發達,至明清并形成自已獨特產品的優勢與特色,名揚四海。
宜興陶瓷業的中心是在其南部山區和水網地帶的交接點丁蜀鎮一帶。
宜興的史前制陶業,根據近年來對該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發掘的駱駝墩、西溪遺址等出土陶器最早距今約七千年。陶器以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為主,其次為灰陶及黒皮陶,屬于新石器時代太湖流域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至晚期良渚文化系列。
商周時期,宜興燒造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是吳越文化的重要內涵特征。建國六十多年來的考古實踐證明,燒制原始瓷是江浙地區吳越民族的歷史功績?,F已查明浙江湖州德清窯為中國“瓷之源”,商代已建龍窯大量燒造原始青瓷。吳、越國同族,“接土鄰境,圵交通屬,習俗同,言語通。”名列春秋五霸,在先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幾何印紋硬陶與原始青瓷為孿生姐妹,吳越地區考古發現商周窯址常見印紋硬陶與原始瓷同窯合燒,如南京北陰陽營遺址第三層湖熟文化以及浙江富盛等地多有發現這樣兼燒的窯址;也有的是分窯燒制。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經指出:“原始瓷(即加釉硬陶)的燒造,當為南方長江下游地區的發明,……后來在長江下游地區逐漸改善,終于在漢末出現了瓷器,成為中國文明的特點之一。”上海博物館考古工作者在上海閔行發掘相當中原夏商時代的馬橋文化遺址中,出土了青釉和黒釉殘片,有學者根據科學測試結果認為“馬橋夏商樣品是目前所發現的我國最早的原始瓷。”
蘇南吳國土墩墓出土幾何印紋陶器
蘇南吳國土墩墓出土原始青瓷器
在宜興丁蜀鎮附近元帆村遺址的上層和楊破窯墩、張澤鄉的前港咀和壽山村上層、湖汶鄉畫溪河西岸、善卷鄉五洞橋,以及楊巷鎮附近的城頭地、橋瀆里和王府墩三處遺址的上層都出土了相當數量的商周時期印紋硬陶和原始瓷碎片,這些遺存中可能有的就是燒造印紋硬陶和原始瓷的窯址所在,如丁蜀鎮南山古窯址中發現有春秋戰國的原始青瓷等。而在江浙地區的商周吳越文化聚落遺址、城址,特別是土墩墓中出土的完整幾何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器成千上萬。如鎮江博物館1975年發掘的鎮江句容浮山果園一號墩,這是一座土著吳人的家庭合葬墓,墩內共葬有16個墓,隨葬品種類別為夾砂紅陶炊器、泥質陶和印紋硬陶及原始瓷盛食器等。其中印紋硬陶器71件,包括壇和罐;原始青瓷器124件,器形有罐、豆、盅、盤、器蓋等。句容浮山果園的一處吳國土墩墓群計有一百多個土墩,這樣的土墩墓群當地群眾往往稱之“百培山”,在江南地區有數百處之多。在宜興張渚鎮附近西渚鄉的吾橋遺址曾先后出土過16艘滿裝陶瓷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獨木船,生動地向我們展現了當時宜興窯陶瓷的外銷繁忙情景。由此,我們完全可以認為蘇南吳地出土的面廣量大的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并非全來自越國的窯場,而相當一部分應該是宜興窯燒制、通過水路輸出的商品陶瓷。原始瓷是吳越地區特產,宜興也為我國原始瓷的發源地域。
瓷器的成熟并得到廣泛使用是在六朝時期,六朝青瓷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它上承漢代青釉陶創造的成就,下為隋唐青秞瓷器鼎盛期奠定了基礎,在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宜興也是燒造六朝青瓷的重要窯場,漢、六朝時期宜興窯場大多分布在丁蜀鎮之南的南山、均山一帶。

宜興窯燒制的六朝青瓷盤口壺
宜興六朝瓷業興盛于西晉,青瓷商品行銷江南地區。以南山窯群為主的宜興六朝窯,其產品已全屬青瓷,在質量上有精有粗,精者與同期越窯產品不相上下。器物類別以日用器皿碗、缽、盆、洗、壺、罐為主,同時燒制俑、灶、水井、雞籠、豬圈等喪葬明噐,其中不乏魂瓶、神獸尊、鏤空香熏一類的精品。

宜興窯燒制的六朝青瓷唾壺
我國瓷業生產在唐代飛躍發展,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北方邢窯系的白瓷與南方越窯系的青瓷并駕齊驅。此時,亦是宜興窯青瓷的繁盛時期。唐代宜興窯場主要燒造民間日用青瓷器,產品有碗、盞、盤、鉢、燈、壺、罐等,釉色以茶綠為主,醬色釉次之,施釉均勻,釉面光澤。其產品在江蘇境內唐代遺址中常見,說明它是銷路很廣的民用瓷。當時國內最大的陶瓷集散地和消費市場楊州,對考古發掘出土的唐代全國各窯口瓷片分析,據統計宜興窯瓷片通常占出土瓷片總量的24~35﹪。宜興窯產品屬于越窯青瓷系統,雖然其質量與越窯有著明顯的差距,但它以地理位置和產量的優勢,成為我國南方長沙窯之外越窯青瓷的另一個競爭對手。 (編輯: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