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時期,由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盛葬之風重又興盛,明器品種繁多,除陶質品外,還有木質、石質、瓷質等。
陶俑在宋代明器中仍占主要地位,只是出土數量較以前大為減少。北宋陶俑的表現題材,有文武俑、男女俑及生肖俑等。武士俑大都身披鎧甲,頭戴兜鍪,鍪頂豎火焰形纓飾,側面有護耳,有的向上飄起,形似雙翼,手按(持)兵器,豎眉怒目,立于橢圓形底座上。文俑除手握笏板,筆直站立外,有的身體還向不同方向傾斜。除了這些較為常見的陶俑外,宋墓中還出土許多形象奇異的陶俑,如異形立俑、獸面人身俑、人首蛇身俑、男女臥床俑、相撲俑等。其中廚炊俑,真實地再現了庖廚工作的情景,其造型簡樸、形象生動、題材新穎,為古代陶俑中罕見之形。人首魚身俑早在唐代就已出現,南唐至宋墓中皆有出土。如江西彭澤劉宗墓中出土的人首魚身俑,其整個身體似在擺動,形象十分詼諧。

除人物俑外,宋代的動物俑數量較少,而家具模型俑較多,有轎、床、踏凳、屏、桌、椅、鏡臺、火盆等,其品種之多,為前代所沒有。
從制作方法看,宋代陶俑皆模制,以雙模合成,合縫較明顯;家具模型分單件制作后,組合粘接成形。其胎質有磚紅、橙黃色,質地較堅硬。外表裝飾彩釉,有褐、黃、綠等,器座大多施灰白色釉。還有一些陶俑胎質表面敷白色化妝土后,以彩繪裝飾。

由于宋代明器的內容題材與社會葬喪習俗結合緊密,因此宋俑不僅為宋代藝術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也是研究當時社會生活習俗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