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州窯創燒于唐代晚期,興起于五代,發展于北宋,極盛于南宋,元代以后逐漸衰落,有七八百年的燒造陶瓷歷史。吉州窯在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永和鎮內,由于唐宋時期習慣上以屬地州名命名窯場,吉安自隋至元初曾稱為吉州,永和鎮隸屬吉州所轄范圍,因地得名,故稱吉州窯。吉州窯產品類型豐富多彩,最具代表性的是釉下彩繪和黑釉瓷中的木葉紋、剪紙貼花等獨特個性的產品。

吉州窯黑釉剪紙貼花三鳳紋碗
碗撇口,弧腹,瘦底,圈足,高6.8cm,口徑16.4cm,足徑4.9cm。通體施黑釉,外壁施釉不到底,且用黃褐色釉隨意點灑成大小不一的斑點。碗心微凸,飾梅花一朵,內壁上飾三只鳳凰,似在相逐飛舞。
宋代飲茶、斗茶之風盛行,黑色茶盞受到斗茶者的喜愛,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稱:“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故全國興起了不少燒黑瓷的瓷窯,其中以福建的建窯和江西的吉州窯最為著名。吉州窯工匠運用民間剪紙的手法,把鳳凰靈動飄逸的形象生動傳神地展現在這件瓷碗上,新穎別致,極具圖案裝飾效果。

吉州窯剪紙貼花小碗
碗敞口,碗式較深,淺足露胎,高5.3cm,口徑10.5cm,足徑3.5cm。里外施兩種釉,外施醬釉,點以淺黃色斑點,里為窯變花釉。碗內壁飾3組醬色菱形開光式剪紙紋樣。
將民間剪紙貼花藝術直接運用到瓷器的裝飾上是吉州窯匠師的創舉。

吉州窯黑釉剔花梅瓶
瓶小口,圓唇,短頸,豐肩,內凹足。高19cm,口徑5cm,足徑6.8cm。通體施黑釉,器身剔折枝梅花,紋飾部分露黃色胎,花蕊用褐彩勾畫,裝飾效果極強。

吉州窯綠釉刻花枕
枕如意形,底中心有長方形孔。高9cm,枕面26.5—22cm,枕底24—19cm。通體施綠釉,底素胎無釉。枕面依枕形外周劃復線開光,開光內刻葉紋4片,枕側戳印朵花。
綠釉枕是宋金時期比較流行的瓷器品種,尤以北方窯燒造較多,如河北定窯、磁州窯,河南魯山窯、寶豐窯、禹縣窯等均有制作。此枕紋飾與在吉州窯窯址中采集到的標本類同,為吉州窯綠釉器物之典型。

吉州窯白地褐彩蓋罐
罐直口,直壁,平底,附嵌入式蓋。高6.5cm,口徑5.5cm,底徑6cm。外壁采用白地褐彩裝飾,主題圖案為纏枝卷草紋,蓋面飾一折枝花卉紋。圖案簡捷流暢,自然大方。這種裝飾技法緣于北方磁州窯,但又有吉州窯自身的特色。其底色與紋飾色彩的對比沒有磁州窯強烈,即白地泛黃,黑花發褐。江西南昌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墓出土的奔鹿紋蓋罐等器物為此類瓷器的斷代提供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