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古稱彭城,從北齊時就已開始燒造瓷器(磁州窯),宋元時期發展為北方最大民間瓷窯,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窯最高水平。
磁州窯的釉色較為豐富,尤以白釉最為出名。磁州窯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于世,黑白對比,強烈鮮明,圖案十分醒目,刻、劃、剔、填彩兼用,并且創造性地將中國繪畫的技法,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它開創了我國瓷器繪畫裝飾的新途徑,同時也為宋以后景德鎮青花及彩繪瓷器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磁州窯早在隋代即已開始生產青瓷,到了宋代,磁州窯的制瓷工藝達到了高峰,此時的產品最負盛名。自宋以后,元、明、清至今一直生產著。磁州窯不僅品種多,產量大,而且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磁州窯系,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磁州窯的制瓷技藝得到廣泛的傳播,遍及黃河流域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和南方各地,并傳到國外。2002年5月8日,日本大阪市博物館館長蓑風一行到邯鄲考察,在參觀磁州窯展時驚奇地發現,日本家喻戶曉的茶道文化標志一只古瓷碗,竟與磁州窯的一個古碗一模一樣。而此前,這只日本茶道文化標志的瓷碗,一直認為是江戶時代由當時的高麗王朝傳入日本的。
從古老的磁山文化陶器源起,己有七千余年的歷史,歷史悠久,興衰起復。到十世紀,以制瓷精美,一躍成為中國宋代北方民窯的代表,當時州以“磁”名 ,乃窯場之興盛而著名于世,并有“十里彭城,日進斗金”和“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