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州窯是江南地區一座舉世聞名的綜合性瓷窯,坐落在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這里曾是古東昌縣的縣城所在地,屬吉州管轄,故稱"古州窯"。吉州古窯興于晚唐,盛于兩宋,衰于元末,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產品豐富而精美,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與民族藝術特色,一直為國內外人士所向往,是我國現在保存完好的古名窯遺址之一。



吉州窯黑釉花口盞
唐代晚期是吉州窯的創燒期,以燒造醬褐、乳白釉瓷器為主。從北宋開始,醬褐釉瓷停燒,乳白釉瓷繼續燒造,但形制已發生變化,同時增加了新的黑釉瓷品種。這一時期的乳白釉瓷有澀圈、高圈足、瓜棱腹碗、飾褐色點彩缽、器蓋、菱口碟、唇口和蓮瓣紋高足杯等。蓮瓣紋高足杯為北宋常見物。碗、缽、碟等施釉不及底,底式切削粗澀。乳白釉缽厚唇或卷唇,釉不及底,支釘燒,有褐色彩斑,平底或近寬圈足,似五代至北宋時燒造。南宋時期的乳白瓷有各類碗、盞、粉盒等。這些器物多滿釉,碗釉色晶瑩潤澤,開冰裂細紋。元代乳白瓷沒有各式碗、碟、高足杯和玉壺春瓶等。高足杯、芒口太平底印花碗、玉壺春瓶和芒口雙魚紋印花碟等,都是元代典型斷代器。

吉州窯桑葉盞

吉州窯剪紙貼畫長頸瓶
吉州窯產品精美豐富,尤以黑釉瓷(亦稱天目釉瓷)產品著稱,紋樣裝飾大體有剪紙貼花、彩繪、灑釉、剔花、刻花.劃花、木葉貼花和素天目等。其“木葉天目”和“剪紙貼花天目”僅見于吉州窯,風格獨具,飲譽中外。南宋時生產最為興盛,產瓷品種很多,有白瓷、青瓷、白釉黑花瓷、花釉瓷等,其中以黑瓷最富特色。吉州窯能燒出一種黑、黃兩色混合似玳瑁骨的釉色,稱為玳瑁釉,這是其代表產品。在裝飾方面,吉州窯別出心裁地運用貼印手法將民間剪紙花樣做為紋飾,創造出新穎獨特的藝術風格。




剪紙貼花多運用在碗盞內壁,采用同一樣式的剪紙,三點或四點均齊排列,口沿襯以二方連續的帶狀花邊,使畫面整體與盞碗輪廓勻稱協調。


木葉紋裝飾和剪紙貼花一樣是吉州窯裝飾藝術中的兩朵奇范。這種木葉紋多裝飾在黑釉碗(盞)內,有單片的木葉,有半葉掛于盞邊的,也有雙葉萱落或三葉散點的。






“油滴”、“兔毫”、“灑釉”等窯變色斑更是黑釉瓷中的名貴品種。據史書記載,宋人斗茶品茶專尚兔毫盞。新近出土的黑釉瓷紋飾有木葉紋、鸞鳳紋、鹿樹兔毫紋、月梅紋、月竹紋、灑釉蘆荻紋、散綴梅花、虎皮斑、剔花填釉折枝梅等。各種窯變色斑猶如云霧、細雨、蘆花、玳瑁的甲殼、虎皮的紋斑或青、藍、綠、紫的火焰,這些異彩繽紛的釉面裝飾,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大自然美好的記憶。

吉州窯釉上彩繪如意紋
吉州窯黑釉彩繪瓷多為月光底下的梅樹、竹枝、飛蝶或風雪中的蘆花,繪畫技法灑脫,不受約束,表現出一種文人的寫意之風,有含蓄的風味和濃厚的國畫意境,開創了釉上彩繪的先河。
裝飾藝術本源于生活,古吉州窯產品的裝飾藝術是勞動人民在傳統工藝基礎上,通過長期的探索、借鑒、實踐、總結和創新過程中,運用多種裝飾藝術手法相結合的產物。它的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巧妙地結合為統一體,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