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代耀州窯大碗
瓷器一直在收藏界占有一席之地,有著厚重文化和歷史痕跡的高古瓷器,收藏價值一直都是瓷器愛好者們為之著迷的原因之一,但是因為現在市面上的高古陶瓷贗品較多,如何辨別高古瓷器也是瓷器愛好者比較頭疼的問題。在《呼和浩特晚報》舉辦的呼和浩特晚報收藏品鑒會中,收藏愛好者張先生帶來一件收藏品,在斷代和藏品的正確識別上尋求專家的品鑒。
專家鑒評:張先生的這件收藏品,為元代的耀州窯瓷器。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年代久遠的高古瓷器跟隨歷史的車輪,走到今天,呈現在我們面前,實屬不易。高古瓷器上獨有的土斑是制假者無法仿造的,也是鑒定高古瓷器的重要方法之一。
高古瓷器為元代以及元代以前出土的陶瓷,在土壤中埋藏多年,所留存在表面的痕跡被稱為土斑,而這土斑就是現代普通藏者鑒定高古瓷器的依據。主要土斑有兩種,一種呈顆粒狀,一粒粒地聚結在一起,大面積在陶瓷器表面形成。這種土斑粘積度極強,用手指剝除不掉。這與土壤中礦物質成分比例高有關,比較容易在低溫度陶器上產生。另一種成條形曲線狀,形狀細而彎曲,小面積地粘積在陶瓷表面。有這類土斑的器物,出土前周圍土壤所含有機質比礦物質成分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蝕程度強,高溫釉器物及在黑雜土中的器物,都會產生這種土斑。從張先生的這件瓷器背面的痕跡來看,屬于前者,呈現顆粒狀土斑,并且土斑形狀自然均勻。
為了制造高古瓷器的痕跡,市場有一些人造土斑出現,主要制造方法是選擇在器物某個部位用硫酸把釉腐蝕,然后涂上膠再撒上泥土。這類人造土斑的形狀是呈現塊狀,表面分布不均勻不自然,釉胎之間沒有過度層次。還有一種是把仿制好的瓷器用硫酸腐蝕釉面,然后埋入泥土中,過一段時間再取出。這類人造土斑粘貼性差,用手一抹泥灰就掉落,一沖就能洗清。人造土斑與自然形成的土斑相差很大,所以細細觀察之下就可以發現,但是一些不了解土斑價值的藏者看到這種土斑時會清除土斑,所以建議藏者不要人為清除,因為土斑既不影響器物的外表美觀,同時又是出土物的有力見證。
此件收藏品的畫工細膩,器身上的畫工線條流暢,大碗內部的水波紋刻畫精細。所以張先生的這件瓷器,屬于民窯中的上品,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品鑒專家:楊潤先(國家古陶瓷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