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靜眾院出土龍首蓮紋大凈瓶出土時情形
凈眾院塔基地宮是宋代的寺院塔基地宮,建于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各自出土了眾多珍貴文物,也都于1982年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凈眾院在北宋初年曾是居民李敬千的菜園,后施舍給僧侶,在仙林寺講經沙門——演上人(又稱義演)的主持下建造寺院;北宋雍熙三年(986年)由宋太宗趙光義賜名“凈眾院”,端拱元年(988年)建成;凈眾院塔是為葬義演等僧人的舍利塔,建于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安葬時當時定州的上層人物都有施舍,善心寺等寺院也隨葬了一批器物;據探測塔基西部有磚石舊基,并發現鐵鈴一枚,可能用于懸掛大殿檐下或塔角上的,因此判斷此處即凈眾院舊址。
該塔基中共清理出瓷器55件,全部是北宋早期定窯瓷器,有盒、罐、瓶、壺、凈瓶等多種。據銘文記載,這批瓷器是專為寺院燒制的精品,實為罕見,為研究北宋政治、經濟、宗教、文化、藝術提供了珍貴資料。其中白釉龍首流蓮紋大凈瓶,高60.5厘米,器身刻有蓮花瓣圖案,端莊秀美,紋飾精細流暢,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一件老窯定瓷佳器,屬“國寶級”文物。白釉蓮紋金裝長頸瓶,瓶口配卷枝鈕覆葉紋鎏銀蓋,并以鎏銀片包鑲圈足,雍容華貴,是北宋初年定窯瓷器中的高檔產品。白釉刻字舍利瓶,圓鼓腹,子母口帶蓋,腹部刻行書題記多達59字,是定窯瓷器中刻銘最長的器物,為佛教信徒專門定做施入地宮盛放舍利的奉佛品,其中的“至道元年(995年)四月日弟子于巖記”銘文,為凈眾院塔基地宮的建造年代提供了準確依據。與靜志寺塔基中的定瓷相比,這批定瓷制作更加精巧,釉色更加瑩潤,漸漸擺脫仿金屬器形的窠臼,采用了刻、劃、貼塑等手法,器形較為高大,紋飾復雜。此間,由于經濟的恢復,定瓷制作得到了迅速發展,給后人留下了大量定瓷珍品。

白釉刻字舍利瓶 北宋 通高13.6、口徑5.6、腹徑12.4、足徑6.6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城內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凈眾院塔基地宮出土,現藏于定州市博物館。
瓶為子口,直領,圓溜肩,鼓腹,圈足稍外撇;平頂折邊蓋,斷面略呈梯形;胎體較厚重。白色胎微泛黃,細膩堅致。白釉泛灰,光潤勻靜,施滿釉,圈足露胎。肩飾弦紋;腹部刻有行書題記13行共59字,謂;“舍利主僧□□兩瓶舍利西草土住人男弟子□□□妻張氏姪男陳□男弟子陳知緒妻□ 氏女菩薩女□□□□佛□至元道年(995年)四月日弟子巖記”。此瓶是定窯瓷器中刻銘最長的器物,為佛教信教徒專門定做施入地宮盛放舍利的奉佛品。

白釉竹節紋筒形盒 北宋 通高10.8、腹徑7.1、足徑4.7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城內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凈眾院塔基地宮出土,現藏于定州市博物館。
盒為仿竹節式高筒形。拱形蓋頂,折邊;器身呈竹節形,近底部折收,圈足,整齊規矩,璧薄,采用旋削技法制成。白色胎,細膩堅硬。釉色白中泛黃,光澤瑩潤,有垂釉痕,施滿釉,足底無釉。造型端莊質樸,紋飾簡潔大方。為河北定窯北宋早期產品。

白釉執壺 北宋 通高14、腹徑13.9、足徑8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城內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凈眾院塔基地宮出土,現藏于定州市博物館。
卷枝蒂鈕壺蓋,曲拱蓋面,飾弦紋三周,子口,壺斂口,斜折肩,肩部有短直流,寬帶環形把手,肩飾弦紋二周;鼓腹下收,圈足。瓷胎白細堅硬。釉白略閃青,光潔潤亮,施滿釉,足部露胎。為河北定窯北宋早期產品。

白釉刻花龍首流凈瓶 北宋 高60.9、腹徑19.1.底徑10.1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城內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凈眾院塔基地宮出土,現藏于定州市博物館。
瓶直口,細長頸,頸上部刻仰覆蓮瓣紋,中部為覆蓮紋相輪圓盤,下部為竹節紋;圓肩,鼓腹,肩塑龍首短流,龍前額突聳、怒目、張口露齒,下頜飾一綹龍須;龍頭高昂,頸短粗,長腹,最大腹徑在上腹部,隱圈足。瓷胎細白、堅硬。釉色乳白泛灰,瑩潤光潔、略有垂釉痕,施滿釉。肩部刻覆蓮紋三重;上腹有纏枝花卉紋一周,下腹刻仰蓮瓣四重。體形特大,器身修長秀雅,紋飾精細流暢。是宋初定窯瓷器的代表作。

肩部刻覆蓮紋三重,其下為纏枝花一周,下腹刻仰蓮四重。

龍首蓮紋大凈瓶肩部及鼓腹細部

龍首蓮紋大凈瓶肩塑龍首流細部
肩塑龍首流,龍首高昂、前額突聳、張口露齒,下頜飾一綹龍須,器形修長秀雅,紋飾精細流暢,可謂是千年定瓷的代表作。
靜志寺靜眾院兩座舍利塔地宮出土定瓷中有多件凈瓶,那何謂凈瓶?這種瓶子又有什么作用,為何出現在佛塔地宮中?
凈瓶為僧人飲水器具,梁陶弘景《授陸敬游十賚文》云:”賚爾鍮石澡罐,手巾為副,可以登齋朝拜,出入盥漱。“這里所謂的澡罐,指的就是凈瓶,這種器物細頸粗腹,粗腹容量鼓大以盛水,細頸防浮塵蟲蚊入內而護凈。凈瓶的淵源,或可追溯到佛法初傳時代,唐法琳《辯證論》載:“僧祗等律云,應法澡灌咽細腹粗護凈,便易生善長道,最為要用,是以為佛所嘆制。”以凈瓶作為飲水器具,主要還是為了生善長道。
唐義凈《南海寄歸內法傳》記:“凡水分凈、觸,瓶有二枚。凈者咸用瓦瓷,觸者任兼銅鐵,凈擬非時飲用,觸乃便利所須。凈則凈手方持,必須安著凈處,觸乃觸手隨執,可于觸處置之。唯斯凈瓶及新凈器所盛之水,非時合飲。余器盛者,名為時水。中前受飲,即是無愆。若子午后飲,便有過。”這里是說瓶有凈、觸之分。按佛教有午后不食的戒律律,午后即是非時,凈瓶之水可以過午而飲,觸瓶之水只能在午前飲用。另外義凈撰《受用三水要行法》又云“凈瓶須是瓦,非銅澡罐。由其瓶內有銅青不凈不得灰揩故……然五天之地,五將銅瓶為凈瓶者,一為垢生帶觸,二為銅腥損人。”若以銅鐵類材質制作凈瓶,則瓶內易生垢出銹,而這種細長頸的器物不可能予以從內擦拭,所以當時僧人所用的凈瓶,都以瓷器為主,出土物也證明這點,靜志寺靜眾院兩地宮所藏凈瓶,都為定窯白瓷,只有一件為銅凈瓶。


白釉刻花長頸瓶 北宋 高19.3、口徑6、足徑8.9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城內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凈眾院塔基地宮出土,現藏于定州市博物館。
圓唇,侈口,長直頸,廣肩斜折,圓鼓腹,大圈足;瓶口配卷枝鈕覆葉紋鎏銀蓋,并以鎏銀片包鑲圈足。胎質細白、堅硬;卵白色釉,透明瑩潤,積釉處微泛黃。頸飾弦紋,肩刻菊紋;腹刻仰蓮紋三重,花瓣修長,富于立體感。是北宋前期定窯瓷器中的高檔產品。

白釉刻花“官”字款蓋罐 北宋 通高11.5、腹徑14.6、底徑8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城內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凈眾院塔基地宮出土,現藏于定州市博物館。
蓋為斗笠式,寶珠式鈕,蓋面飾弦紋;罐直口,矮領,廣肩下折,鼓腹,下腹急收,隱圈足。胎體薄俏,色白質堅。釉色白中微泛黃,凝厚透明,略有垂釉痕,飾滿釉,沿口無釉,蓋內露胎。底心劃刻“官”字款,肩刻覆蓮二重,腹刻三層仰蓮瓣。造型凝重,紋飾美觀。為河北定窯北宋早期產品。

白釉蓋罐 北宋 通高18.6、口徑6、底徑6.8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城內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凈眾院塔基地宮出土,現藏于定州市博物館。
罐為圓唇,斂口,圓肩,上腹鼓、下腹內收,隱圈足;器蓋如覆置淺盤,上有寶珠鈕。瓷胎色白而細膩,質堅硬。釉色白略泛灰黃,透明瑩潤,略見垂釉痕,施滿釉,內壁無釉。器口周圍凸起一周帶紋,腹飾弦紋二組。為河北定窯北宋早期產品。

黃褐釉弦紋小口瓶 北宋 高9.7、足徑5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城內北宋至道元年(995年)凈眾院塔基地宮出土,現藏于定州市博物館。
圓唇,小口略呈曲腹盤形,短頸、斜肩,肩上布滿凹糟,垂腹,圈足。胎質粗疏,呈淺褐色。外表飾黃褐釉,光潔明亮,口沿部和底部略帶綠色彩釉,施滿釉,圈足內無釉。為河北定窯北宋早期產品。


靜眾院地宮出土定窯北宋白釉刻花蓮辦紋長頸瓶

靜眾院地宮出土定瓷凈瓶

靜眾院地宮出土定瓷凈瓶
河北定州凈眾院塔基地宮出土宋代定窯瓷器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