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哥窯圓洗
哥窯被列為宋代名窯,哥窯是歷史上唯一的宮庭窯,但未見有宋人記載,只是后期明代才有文獻記錄。

宋 哥窯葵紋洗
雖迄今未找到確切窯址,但有傳說描述了哥窯起源:浙江處州人章生一和其弟章生二都是制瓷好手。他們倆人同在龍泉各設一窯,因生一是兄,所以被稱為“哥窯”,生二為弟,當然稱為“弟窯”,此二窯皆為著名民窯。

宋 哥窯碗
哥窯的釉色以青為主,鐵足紫口,釉面有碎紋而著名,號日“百圾碎”。紋片呈血色、黑藍色、淺黃色等,其中以黑色最多,被稱為“金絲鐵線”;而按形狀分則呈網形紋、梅花紋、細碎紋等。釉面開片時產生的美妙聲音,如澗如泉、如琴如鈴,猶如隱于大山深處的天籟之聲,讓人如癡如醉。

南宋 哥窯洗

攢珠
哥窯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稱道、又最被人忽視的特征,即所謂“攢珠聚球”。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就寫過,“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攢珠”,“攢珠”指的是哥窯器中之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物的內壁和外壁或內身和外身上。

哥窯膽式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