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天空是什么顏色的?徽宗憧憬的雨過天晴是一種怎樣的顏色?用我們的眼睛和想象,透過宋朝,去看一看那個被偏愛的瓷色。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梅瓶 故宮博物院藏
紅透大江南北的《青花瓷》中,有一句著名的歌詞:“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但深究起這“天青色”,它指的其實不是青花瓷,而是青白瓷。

宋 西村窯青白釉鳳頭壺 高16.8cm 口徑4.2cm 足徑8.4cm 故宮博物院藏
在景德鎮,有一個叫湖田的窯口,那里的瓷器相比于富麗堂皇的青花瓷,出落得更晶瑩剔透,猶如出水芙蓉,寧靜安詳。就是青白瓷,亦叫“影青瓷”。


宋 景德鎮窯青白釉雙魚碗 高5.9cm 口徑18cm 足徑6.8cm 故宮博物院藏
“影青”字解很美,是人們對宋代景德鎮燒制的具有獨特風格的瓷器的俗稱,由于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間,青中帶白、白中閃青,加之瓷胎極薄,所刻劃的花紋迎光照之內外皆可映見,因此被稱為“影青”。

青白釉刻花嬰戲紋碗 高6.7cm 口徑20.8cm 足徑6cm故宮博物院藏
影青瓷造型美,裝飾技藝更是獨步青云,特別是刻花、劃花技法,娃娃紋、蓮紋、水波紋等等,構圖飽滿,線條流暢,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宋 景德鎮窯青白釉印花蟠螭紋洗 高3.5cm 口徑13.1cm 足徑11cm 故宮博物院藏
影青的純凈之美永遠是愛瓷之人難以割舍的心頭好。它不像其他釉色一樣復雜,卻有自己的獨特。作為青白瓷審美,影青的淡定、清秀和疏朗的特征,還是獨樹一幟的。

明 青白釉山形筆架 高3.9cm 長10.8cm 清宮舊藏 故宮博物院
從傳統文化審美意義看來,宋代遺留下來的影青器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只是這種文化價值是停留在傳統基礎上的文化美感回味,而不是文化美感創造。宋代以來,“影青”一直成為人們刻意模仿和制作的范本。這就在時間跨度上為影青形成另一個特征,即影青的恒久性文化特征。

宋 · 青白釉瓜棱形蓋壺

宋 ·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梅瓶
我們常說宋代是一個超前的時代;不愛繁復,獨愛簡約。他們癡迷玉的溫潤,也深愛瓷器的清透,對每一事每一物的審美追求,都出于一個“簡單純粹”。歷史如浪濤,宋人的飄逸氣質也許曾被煙塵埋沒一時,但那份骨子里的輕靈,總會被我們重拾——簡單的不一定美,但美必然是簡單的,這是我們對美共同的感知。


清康熙 白釉青花四字小盅 高4.7cm 口徑6.2cm 足徑2.7cm 故宮博物院藏
根據宋代窯址調查發掘報告,影青瓷燒制得最精美的卻是江西景德鎮湖田窯,它用來造胎的瓷土非常白,釉色卻如湖水藍般晶瑩剔透,故名“影青”。

明永樂 影青暗花纏枝蓮紋碗 高6.1cm 口徑15.6cm 足徑5cm 清宮舊藏 故宮博物院
影青,其色淡優雅、晶瑩如玉,歷史上有“假玉器”美稱。南宋李清照在《醉花陰》中有“玉枕紗櫥”之句,玉枕指的是青白瓷枕。

宋代 景德鎮窯青白釉獅形枕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影青瓷以造型見長,以釉色取勝,以裝飾的精練簡潔為基本特征,集造型、釉色、裝飾于一體,以極簡的藝術語言達到“疏淡含精勻”的審美意趣。它體現了傳統人文精神中“道”與“禪”的境界。

宋代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注壺、注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從宋代開始,青白瓷在南方地區相當普遍,它成為當時人們審美情趣和陶瓷文化表達的主要媒介,青白瓷器遍及人們的文化生活之中。
如今,隨著社會文化的豐富及人文需要的不斷擴大,“影青”長時間地出現在多種文化造物上,人們利用它進行物質文化生活的器皿的制作,進行陶瓷藝術創作。一套別致的茶具,精巧的造型,從曲線變化到部件組成,構成了具有現代美感的造型,而青白釉在局部出現的若隱若現的水綠色彩效果,點綴著整個器物。這里滲入淡淡的茶色,就更別具一番風韻,既體現了現代人對生活真實體驗,又帶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回味。
影青釉特點
青白釉俗稱:“影青釉,是一種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間,青中有白和白中顯青瓷器的專門稱謂。”

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時期,景德鎮陶瓷工匠在當地白瓷生產的基礎上,成功地燒制了色質如玉的青白釉瓷器。由于胎、釉中鐵元素的含量極低,釉的玻璃相清澈,因此,典型產品,胎質細潔,釉色青瑩。景德鎮的這一項成功發明,很快影響到當時的福建、浙江、廣東、廣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區,相續出現了一批燒制青白釉瓷器的窯場,進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青白窯系。

北宋 繁昌窯影青釉梅瓶
青白釉瓷器由于含鈣量高,在1300℃高溫下燒制時,釉流動性大,遇有花紋等凹凸處便聚積較厚,這樣,使整器釉面厚薄不一,薄處顯白,厚處略深,總體效果濃淡相間,瑩潤似玉,十分優雅。以此制作茶具,無論杯、碗、盞托,都有一種淡雅的韻致。青白釉釉質含鐵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釉層細薄晶螢,加上燒質極薄,器上的暗雕花紋,內外都可以映見,在花紋邊上,現出一點淡青色,其余幾乎都是白色,故稱青白釉。也有人將它稱作映青、隱青或罩青。

南宋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中寫道:“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仿佛看見床邊的玉枕,在夜色下透出瑩潤的光,清冷而美麗。這個伴著女詞人度過漫漫長夜的“玉枕”,就是青白瓷枕。

宋 青白瓷斜倚仕女瓷枕
宋人喜玉。但玉畢竟名貴,不是一般百姓能輕易擁有的。因了這份可“欲”而不可求的向往,景德鎮的能工巧匠們,融合五代青瓷和白瓷的燒制技藝,創造出色質如玉的“假玉器”──影青瓷。
這個“假”字,非但不是貶義,反而是對影青瓷的無上褒獎。影青瓷的釉色,素白中透著淡青,溫潤如玉。又如“雨過天青云破處”之色,干凈而神秘。曾見一個影青碗,捧在手心光滑冰涼,湖水般的釉色如夢似幻,恍然分不清是玉是瓷。


要做出清透的影青瓷,必須用景德鎮的高嶺土。高嶺土潔白細膩、質地致密,由這種瓷土拉胚而成的胎體,薄如紙張,施青釉其上,幾近脫胎。輕輕敲彈,會發出如樂器般清悅的聲音。世人稱影青瓷“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最妥帖不過。

全民皆愛瓷中玉
這種美麗而親民的“玉”,被工匠們制成碗、盞、盤、瓶、罐、枕、爐等,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稏|京夢華錄》記載,宋代京都汴梁和臨安都有專門出售影青瓷用品的店鋪。
宋人會將影青瓷做成粉盒,盛裝化妝品。像南瓜形的影青瓷蓋盒,瑩潤的瓷器裝著鮮艷的胭脂水粉,如美玉襯美人,比今天的金屬塑料有氣質得多。很多影青器皿上還刻有花紋。隨性幾筆飄逸的弧度,就是一幅洶涌澎湃的波浪圖,釉色中幾尾小魚悠然游動。還有綻放的花,啾啾的雀鳥,嬉戲的孩童……意趣盎然。無怪乎收藏家馬未都也希望活在宋朝,去體驗宋人生活那種細致與情趣。


光線下的影青瓷,通體剔透,釉里藏花。明朝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以"素肌玉骨"贊譽影青瓷,晚清文人還以“隱青”、“映青”、“印青”等為之命名。古往今來,人們都試圖用文字去接近這種難以言狀的美麗。更有趣的是,自從有了“薄如紙,聲如磬”的影青瓷,古人也不怎么用玻璃器物,可以說影青瓷是瓷器史的一個高度,更是斷送了中國玻璃器的生產。


然而,元代以后,隨著青花瓷的創制、興起,影青漸漸退出歷史舞臺,一度成為遺存。但這種清透靈動的美,終歸很難被埋沒。正如玉一樣,影青的美是純粹、簡單到雋永的。在各朝各代普遍崇尚花巧繁復的時候,唯獨宋代如同出水芙蓉,獨愛影青。他們比我們早了千年,洞悉了一個至理:簡單的不一定美,但美一定是簡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