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品描述:陶制龍,體型碩大,長1.98米,寬0.50米,高0.70米,通體有施釉痕跡,但顏色已經剝落,除龍頭以外部位均有龍鱗,龍背頂部有波浪形的鰭,龍頭較長,龍嘴大張,青齒獠牙,下顎有須,龍目圓睜,腦后有鬃,但雙腳已經明顯缺失。龍腿強壯,身下有云霧纏繞。
藏品來源:藏家景先生
鑒定專家:中國國際收藏協(xié)會瓷器鑒定部主任高肅
鑒定結果:元代琺華器宮廷建筑構件
鑒定理由:這件陶制的龍,實際屬于古代的琺華器,亦稱琺花器或法花器,是一種以藍、綠、黃、紫、白等多種釉色為基調的低溫彩釉陶瓷器。山西和景德鎮(zhèn)的琺華器在制作工藝上基本相似,主要區(qū)別于胎質和釉色,由于這兩種琺華器生產工藝的復雜和特殊,制作歷史的短暫以及其生產的地域相對較少,所以,能保存完好、流傳至今的產品并不多見,傳諸于世藏寶于民的精品更是鳳毛麟角。這件藏品的胎質明顯為陶,因此判斷為山西所造琺華器。
從琉璃的制作工藝上講,琺華器因產地和時代不同在胎質上也存在著明顯不同。按照《古瓷鑒定指南》一書的說法:“蒲州一帶所出者,系元代末年之物,其胎純系土定胎,其釉純似玻璃釉,然仍系料質,其藍如深色寶石之藍,其紫如深色紫晶之紫,其黃質如金箔,惟比金箔色略深透耳,孔雀綠一色尤為鮮艷,垂釉之處亦不發(fā)黑,其釉上之綠比他釉另外透亮,與綠水一般,其底里之綠與翠玉之菠菜綠同。潞安、澤州一帶所出者,系明代初年之物,以透花瓶罐等件為最多,其胎有江沙、白沙兩種,其胎質極糟,其性極糠,以刀刮之,其屑即落,其釉亦系玻璃釉,為各色較元末略灰耳?!?這段記載也佐證了此件陶龍的年代為元代。
在裝飾技法上,這件琺華器采用了壓模、捏塑、刻劃、貼花等傳統(tǒng)工藝手法,從審美角度上看顯得大氣質樸,這是當代人所無法復制的。同時,琺華器在釉色上多表現(xiàn)為鮮艷亮麗的琺翠、琺藍、琺紫,這在此件陶龍殘存的釉斑上也可以看到。
最后,該器型龍為元代龍的特征,龍頭扁長,龍目明亮,龍眉粗壯,龍角后伸,龍軀細長,氣勢兇猛,推測應有一對,分布于大殿屋頂的兩側,應為十分罕見的元代宮廷建筑裝飾配件,對研究元代宮廷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因此很難給出估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