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鎮窯創燒的釉色品種,青白釉來源于瓷器的釉色,又稱影青,是介于青白之間的一種釉色,青中泛白或白中閃青,故稱。釉面瑩潤如玉,敲之聲音如磬,被當時人稱為“假玉器”。多見刻花、劃花及印花裝飾,并有各種各樣的瓷塑。元朝在瓷業產區景德鎮設浮梁瓷局,專門生產宮廷及皇家用瓷,燒造出了像青白釉觀音菩薩像、青白釉多穆壺及一些藝術水平較高的青花瓷,對景德鎮制瓷業進行了統一管理,促進了元代瓷業的發展。

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像元(1279-1368) 北京西城出土
此尊觀音菩薩像呈觀水中月姿勢,故稱“水月觀音”,是唐代畫家周昉最早根據玄娤《大唐西域記》中的觀自在菩薩而創造,之后廣泛流傳,宋代較為流行而逐漸世俗化。觀音的制作采用了模印、琢、捏塑等多種裝飾手法,體現了元代景德鎮高超的瓷塑水平。
“水月”意為“水中之月”,在佛經中寓意佛法皆無實體。身后的一輪圓月可以說是水月觀音的標志。水月觀音在早期佛教經典中并沒有出處,是佛教傳到中國后,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而產生的。五代時期所見的水月觀音為男性形象,面部有胡須。宋代人們對水月觀音的崇拜已深入到民間各個階層,表現形象多種多樣,所見水月觀音形象已演變為女性形象,面容嬌美,體態阿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滿了智慧和慈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