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背景: 閱讀新聞

江西高安館藏元代陶瓷擷粹






[日期:2013-08-22] 來源:《收藏》雜志   作者:劉金成 [字體: ]

元卵白釉印花五爪龍紋高足杯(圖7) 

高安市博物館藏元代卵白釉印花
  高13.8厘米,口徑13.8厘米,足徑4厘米,足高7厘米。

  采用印坯抖接成型。上部為碗形,高柄足,足中空,足端平切露胎。杯身與足部采用濕胎抖接工藝,有別于明代釉接。器外壁光素無紋,內心模印團花蓮紋一朵,瓣內置雜寶,內壁模印兩條五爪行龍,首尾相望,間飾火焰、朵云紋。該高足杯薄胎,質白細膩,通體施卵白釉,失透,釉色白中閃青,釉質溫潤如玉,做工考究,瓷質精良。胎薄處厚度僅1.5毫米,從逆光觀察,內壁印花圖案清晰可辨。圈足內素胎處有墨書“中和”二字。

  “中和”一詞來源于古代八卦術語。 “中和”二字結合高足杯上的“五爪龍”,說明它不只是一件簡單的器物,應屬皇宮或貴族所有。此杯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對研究元卵白釉瓷以及考    證窖藏主人有著較大價值。

  元卵白釉印花云雁紋斂口碗(圖8) 

高安市博物館藏元代卵白釉印花云雁紋斂口碗
  口徑20厘米,高10厘米,足徑6.6厘米。

  印坯成型。圈足澀胎,足墻較厚,足端平切,圈足內乳狀突起,胎露火石紅。內口沿下凹弦紋一道,內壁模印兩羽大雁,兩雁間以6朵如意云相飾,雁旁各印有“福”“祿”字樣。外口沿下劃水波紋一圈,腹部劃蓮瓣紋一周。該碗由于燒成溫度偏低,釉面欠瑩潤,瓷胎致密度不夠,胎底也顯露出磚紅色。

  元卵白釉斂口碗(圖9) 

高安市博物館藏元代卵白釉斂口碗
  口徑18.8厘米,高9.1厘米,足徑6厘米。

  拉坯成型。足墻較厚,足端平切,圈足內澀胎,火石紅濃郁。外口沿劃水波紋,腹部光素。該碗通體施卵白釉,釉呈乳濁狀泛青,有縮釉點,釉面布褐色斑點,圈足處有窯渣。此碗素面無紋飾,以釉面為裝飾效果,做工欠精細。盡管其貌不揚,但底足墨書“中和”兩字,說明它在下窖藏之前與墨書“中和”高足杯同屬一人所為,被主人所珍視。值得一提的是,其釉面失透泛青,這是否與配釉有關,也值得研究。

  元卵白釉印花團菊紋深腹碟(圖10) 

元卵白釉印花團菊紋深腹碟
  口徑13.5厘米,高4.2厘米,足徑4.5厘米。

  印坯成型。足墻較厚,足端平切。碟內壁印菊瓣紋一周,內底印團菊紋,其中一菊瓣內印有“福”字。器外壁光素。該碟造型雅致,內壁所印菊瓣紋,簇擁著碟心團菊,構思巧妙,整碟像一朵盛開著的碩大菊花。胎質潔白,細膩堅致。通體施卵白釉,釉質失透,溫潤如玉。做工精細。菊瓣內所印的“福”字,說明此碟是卵白釉瓷中的精品。

  元卵白釉印花團菊紋深腹碟(圖11) 

高安市博物館藏元代卵白釉印花團菊紋深腹碟
  口徑13.4厘米,高4.4厘米,足徑4.4厘米。

  印坯成型。平底,澀胎,小圈足,足端平切,足底露胎。碟內壁印菊瓣紋一周,內底心印團菊紋,其中在對稱的兩菊瓣上印“真”“福”二字。器外光素無紋飾。造型雅致,紋飾構思巧妙,胎質潔白細膩堅致。通體施卵白釉,釉質失透,溫潤。從目前考古發掘出土的樞府瓷實物看,用“真福”二字款的實屬罕見,在高安元代窖藏中僅此一件。“真福”乃民間口語中的吉語。

  元卵白釉印花纏枝花卉折腰碗(圖12)

高安市博物館藏元代卵白釉印花纏枝花卉折腰碗
  高5.2厘米,口徑11.7厘米,足徑4.6厘米。

  印坯成型。碗底平整,小圈足,澀胎,足墻較厚。胎白堅致。碗內滿印纏枝花卉,外壁近口沿處飾凸、凹弦紋各一道。


  該折腰碗為一對,2002年出土于高安藍坊鎮藍家水庫一夫妻合葬墓,全器施卵白釉,釉汁乳濁溫潤,胎質潔白堅致,燒成溫度高,口沿掛泛青釉一圈。此器造型別致,制作精巧,與窖藏折腰碗相比造型一致,但燒成溫度高,器物觀賞效果好,系景德鎮湖田窯卵白瓷中的精品。尤值得注意的是該對碗出現在元代普通的夫妻合葬墓中(墓葬中還出土一件卵白釉墩式大碗,與窖藏出土蘆雁紋大碗造型有別),這進一步表明,元代樞府瓷不完全受中央集權掌控。

  元卵白釉葫蘆形執壺(圖13)

高安市博物館藏元代卵白釉蘆形執壺
  高11.1厘米,口徑1.2厘米,底徑5厘米。

  采用拉坯捏塑成型。壺呈葫蘆形,流口外揚略高于器口,如意形把,澀底,餅足,葫蘆頸部、把柄及壺流均見有接痕。整壺素面,以乳濁釉裝飾器身。該壺為景德鎮元代執壺的典型造型,但不見有卵白釉壺常有的點褐彩裝飾。此壺胎白堅致,通體施卵白釉,白中閃青,失透,胎釉結合處見火石紅斑。

  出土鈞窯和磁州窯系陶瓷

  鈞窯在河南省禹縣。禹縣古稱鈞臺,明代稱鈞州。鈞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創燒于唐代,經歷宋金至元代。器型以碗盤為多,但以花盆最為出色。鈞窯產品采用素燒和復燒兩道工序,在復燒時先用氧化焰,當釉熔融時改用還原焰的氣氛,由于銅的還原作用,鈞窯釉色大體上分藍、紅兩類,古人曾有詩贊曰:“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煙光凌空星滿天,夕陽紫翠忽成嵐。”具體的可呈現月白、天青、天藍、蔥翠青、玫瑰紫、海棠紅、胭脂紅、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紅等顏色效果。

  磁州窯是我國古代北方最大的一個民窯體系,窯址在今河北邯鄲磁縣的觀臺鎮與彭城鎮一帶。磁縣宋代屬磁州,故名。北宋中期,其燒造瓷器的技術達到鼎盛,南宋、遼、金、元乃至明清仍繼續燒瓷,中心窯場以邯鄲的觀臺鎮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磁州窯體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鶴壁集窯、修武當陽峪窯、禹縣扒村窯、登封曲河窯。

  元鈞窯天藍釉斂口碗(圖14) 

高安市博物館藏鈞窯天藍釉斂口碗
  高9.3厘米,口徑19.8厘米,底徑7.2厘米。

  拉坯成型。全器光素無紋飾,以天藍釉裝飾器身。釉質乳濁,肥厚滋潤,釉不及底。釉面密布小氣孔和牛毛線細紋,口沿薄釉處現淺褐色一圈。胎呈土黃色,胎骨粗松,斷面呈褐灰色。

  高安窯藏共出土天藍釉斂口碗3件,從底足胎體觀察分析,此件胎土含鐵量高,由于燒成溫度偏低,致使露胎處出現土黃色,具有鮮明的元鈞特征。其他兩件釉色造型與其一致,但由于燒成溫度偏高,胎底接近鐵褐色。

  元磁州窯孔雀藍釉梅瓶(圖15)   

高安市博物館藏磁州窯孔雀藍釉梅瓶
  高36.4厘米,口徑7.2厘米,腹徑21.5厘米,底徑13.6厘米。

  拉坯成型。脛部略外撇,圈足內有臍狀突起,底無釉。胎質疏松呈磚紅色。通體無任何紋飾,以孔雀藍釉裝飾器身。釉色欠均勻,口沿藍釉泛紫紅,藍色釉面有蛤蜊光折射,釉色翠亮,剝釉處露白色化妝土。此器之工藝應屬生坯掛釉,燒成溫度極低。孔雀藍釉燒造技術不成熟,器形也欠規整。高安窯藏出土的329件瓷器中,僅此一件孔雀藍釉器物。

  孔雀藍釉是一種以銅為著色劑,以硝酸鉀為助熔劑的藍綠色低溫釉,常以生坯掛釉,或于白釉器二次掛釉燒制。生坯掛釉者,釉層極易開片剝落,釉色也因發色偏綠,故有“孔雀綠”之稱。磁州窯的孔雀綠釉最早燒成于金代,元代已廣泛使用。(未完待續)   

  責編  耕生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綠寶石 |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