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仙過海畫枕

八仙過海畫枕
八仙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八位神仙,因他們都是學道而成仙的,所以成為我國道教供奉的八位得道仙真。道教八仙之說,約起源于宋元時期,元雜劇中對八仙有著生動的描繪,如馬致遠的《呂洞賓三醉岳陽樓》、范子安的《陳季卿誤上竹葉舟》和谷子敬的《呂洞賓三度城南柳》等,均刻畫了呂洞賓等道仙的形象。
邯鄲市峰峰礦區文保所收藏一件繪有“八仙過海”傳說的元代磁州窯瓷枕,出土于磁縣岳城水庫。枕為長方形,長41.2厘米,寬19厘米,高14.6厘米,底有“古相張家造”窯戳。枕前立面的開光內描有墨竹圖,枕面用編席紋裝飾邊框,邊框內作菱形開光,邊框和開光的4個角填飾細密的牡丹紋。在枕面的開光內繪八仙過海的故事。畫面采用中國傳統畫的工筆手法,遠處的背景是三座連綿的山峰,取自李白“三山半露青天外”的詩意。近處是一字排開的八位仙人,他們手持寶器,頭頂祥云,腳踩浮云,翩然而至,營造出一種超塵脫俗的意境。在畫面上從左至右可依次辨出八仙的身份。
居于八仙最前面的是漢鐘離,他相貌端莊,銀須蒼髯,精神矍鑠,身著長袍,隨身背一寶葫蘆。第二位是呂洞賓,他頭戴道帽,身披長袍,背著陰陽劍,飄逸前行,儼然一副武將風范。第三位是鐵拐李,手持把柄彎曲狀的拐杖,正回頭照看后面的隊伍。第四位是曹國舅,頭戴官帽,腳穿黑靴,一襲長袍,肩搭一件法寶,氣宇軒昂。第五位是韓湘子,頭戴璞帽,腳穿黑鞋,手托花籃,正手舞足蹈地走在隊伍中。第六位是張國老,曾受道于鐵拐李,枕面上的張國老弓腰駝背,手持鐵拐,一副老邁相。第七位是何仙姑,她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常持竹笊籬上山采茶,每日朝出暮歸,采擷山果侍奉母親,十四五歲時經鐵拐李、藍采和點化成仙。而畫面中的這位仙人卻不似何仙姑,而是一位男性,手提竹籃,肩扛一把類似鋤頭的農具,如同一位暮歸的農夫。第八位是藍采和,傳說他衣衫襤褸,一腳跣露,夏則披絮,冬則臥雪,常手持三尺余長的大拍板于城市乞討,似醉非醉,挨門唱歌乞討。畫面上的藍采和腋下夾著一只大拍板,緊跟在隊伍后面。
八仙過海畫枕
峰峰磁州窯藝術博物館也收藏一方“八仙過海”的長方形畫枕,雖然八仙的排序與上一方枕面略有不同,但人物的姿態、手中的法器完全相同。道家八仙最著名的故事是八仙過海。相傳三月三西王母設蟠桃盛會,邀請八仙前去赴宴。八仙途經東海時,只見海水洶涌,巨浪滔天,經呂洞賓提議,八仙們將隨身法寶放入水中,各顯其能,渡過滄海。
峰峰礦區文保所收藏的這方磁州窯畫枕出產于元代,處于八仙人物的尚未定型期,所以畫面上的人物及其手中的法寶都與后來流傳的八仙略有不同。畫面上的八仙似騰云駕霧,又似腳踏萬頃浪波,表現出道家逍遙自在的仙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