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初創于康熙晚期,盛燒于雍正、乾隆時期,以雍正時制作最精。粉彩瓷在當時乃至現在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瓷器品種,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受琺瑯彩的影響而產生的新品種。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并與繪畫技法緊密結合,增加了彩繪的表現力的同時,燒制出的瓷器畫面粉潤柔和,故名粉彩;又因為是在燒成的白瓷上畫彩,再經過低溫(700℃~750℃)二次燒造而成,其效果較淡雅柔麗,視覺上比五彩軟,所以又稱“軟彩”。
咸豐一朝時間短暫,只有11年。咸豐帝剛即位不久就發生了太平天國起義,后來又有英法聯軍進犯,時局動蕩戰亂不斷導致國力疲弱民不聊生,手工業的發展一度受到制約,御窯燒造也斷斷續續的,遠不如前幾代興旺繁盛,因此傳世作品很少,官窯粉彩更是少見。但因為官窯的衰落導致一大批官窯的高級技師流落民間,反而促進了民間瓷器的發展,個別民窯器物相對精美細致,也很具有收藏價值。

清咸豐 粉彩花蝶紋瓜棱壺
腹上部及足脛部均以藍料彩繪制,上部一周如意云頭紋,下部一周變形蓮瓣紋。腹身以粉彩點藍料彩繪花蝶紋,蝴蝶翩翩,生動自然,趣味盎然。胎質潔白細膩,施彩淡雅又不失大氣。若置于案頭,一壺清茶,品清代之風,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提梁壺”又名“東坡提梁壺”,相傳此壺型為宋代蘇東坡所創制,以其圓純端重的造型,簡巧虛空的提梁設計,歷來為壺界所珍愛和推崇的經典款。這件粉彩花蝶紋瓜棱壺即采用此設計,雙肩上配外撇提梁鈕,配銅提梁;略收口、肩略收,鼓腹、流外撇、圈足,蓋與壺身均成瓜棱狀,整個器形典雅流暢,精巧細致。

清咸豐 粉彩通景刀馬人物紋壺
刀馬人物紋是清代瓷器的一種常用裝飾紋樣,構圖復雜,人物生動,主要描繪戰爭或習武場面的人物、坐騎、弓刀、故名。如火燒赤壁、曹操大宴銅雀臺、五霸戰爭等歷史人物故事。咸豐時期的人物頭部繪畫方法很有特點,多為上窄下寬,且鼻頭較大,從此壺腹所繪的刀馬人物紋通景,也可很明顯的看出這個特點,描畫細膩,人物神態生動,性格表現突出,整體色彩繽紛絢麗,將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造型為單耳執壺,配寶珠鈕圓蓋,收口鼓腹、長流外撇。胎質堅致,釉色瑩潤,堪為咸豐粉彩的上乘之作。